看诗词>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唐代中叶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天宝年间,政治日趋腐败,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恶性膨胀。李林甫为相,为防止其他汉人入相,兵权委以蕃将,安禄山得以任平卢(治今辽宁朝阳),范阳(治今北京),河东(治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三镇节度使,成为一个握有重兵的边帅。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奉密旨率兵入朝讨杨国忠之名,起兵范阳,发动叛乱,率范阳、平卢两镇兵及罗、奚、契丹、室韦共十五万,号称二十万人,进军南下。沿途州县官吏或开门出迎,或弃城逃避。叛军在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渡过黄河,攻下陈留(今河南开封)、荥阳(今河南郑州),又破东都洛阳。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国号燕,建元圣武。然后率兵西指,在潼关受到阻击。唐将哥舒翰率临时凑集的十多万军队,出潼关以取洛阳,在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中叛军埋伏,全军覆没,哥舒翰被俘。叛军乘势入潼关,陷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玄宗率杨国忠等随从仓惶西逃,越秦岭而入巴蜀。河北诸郡、河南大部均被叛军所占。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青铜峡北)继位,尊玄宗为太上皇,组织唐军抵抗,叛军遂不得西进。至德二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军借得回纥兵,乘机反攻。九月,郭子仪等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败退邺城(今河南安阳)。时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占据魏州(今河北大名),与安庆绪遥相呼应。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兵六十万,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围攻邺城。史思明率军南下增援。六十万唐军由于指挥不灵,一触即溃。史思明杀安庆绪,留其子史朝义守邺,自回范阳,称大燕皇帝。同年九月,史思明率军南下,陷汴州,克洛阳,中原又入叛军之手。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史朝义杀其父史思明, 自称皇帝,叛军内讧,力量削弱。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代宗继位,唐再借回纥兵,以雍王李适为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率军攻史朝义。唐军连战连捷,收复东京洛阳及郑、汴等州,进逼河北。史朝义部诸节度使投降唐军。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史朝义逃归范阳,不得入城,自知穷途末路,遂自缢于山林之中。安史叛乱始平。自天宝十四年至广德元年初,安史之乱历时八年,波及中原广大地区,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了重大损失,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唐朝亦由盛而衰,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猜你喜欢

  • 龙门石窟

    我国著名石窟。亦称伊阙石窟。分布于河南洛阳城南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前后,延续至唐代,历时四百余年。现存石窟一千三百五十二,龛七百八十五,造像九万七千余尊

  • 酎金夺爵

    汉代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汉称醇酒为酎。每年八月,以酎酒祭祀宗庙,称为酎祭。届时令诸侯王、列侯各按封地内的人口多少,向朝廷奉献贡金,助天子祭祀宗庙,所献贡金称为酎金。汉律金布令规定:所献酎金色恶、王削县

  • 穿鼻草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侵略者炮制的不平等条约。1840年9月1日(道光二十年八月二十二日)清政府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州与英国侵略者谈判。琦善抵广州后,力反林则徐所为,尽撤战备,一意主和。他在和英国

  • 王薄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之一。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十月,邹平(今山东邹平)人王薄率先领导农民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起义,自称“知世郎”,又做“无向辽东浪死歌”,避征役者多往归之。起义军活动于齐、济二郡(今山

  • 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

    见“黄花岗起义”。

  • 皖系军阀

    北洋军阀的主要派系之一。1916年袁世凯死去。此后北洋军阀集团分裂为皖、直、奉三大主要派系。皖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领,段是安徽合肥人,因而称皖系,与直系同为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嫡系,即所谓小站系。段祺瑞字芝

  • 都水台

    官署名。秦有都水长、丞,西汉太常、少府、水衡都尉下皆设此官,掌诸池沼。后改称使者。东汉改称河堤谒者。晋代正式设置都水台,立使者一人,掌舟楫之事。南北朝时废置不常。肖梁改为太舟卿,北齐亦称都水台。隋炀帝

  • 汪精卫刺杀载沣事件

    汪精卫,原名兆铭,广东番禺人,留学日本时加入同盟会。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批驳改良派的论战中,曾起过积极作用,颇受孙中山信任,成为同盟会的重要成员。由于同盟会领导的反清起义屡遭失败,汪精卫对武装

  • 隆武政权

    南明唐王政权。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弘光政权灭亡,同年闰六月,郑芝龙、黄道周等拥立唐王朱聿键即帝位于福州,建元隆武。郑芝龙把持朝政,无意抗清。与鲁王政权不但不能合作,反而关系恶化, 形同水火

  • 唐朝

    朝代名。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李渊之父李虎,北魏时曾任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为“八柱国”之一,赐姓大野氏;北周时追封唐国公。李渊七岁袭爵唐国公,隋文帝时补千牛备身,后分别转任谯、陇、歧三州刺史。大业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