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府兵制

府兵制

西魏、北周、隋、唐时期的一种兵制。西魏大统年间(公元535年—551年)宇文泰采用鲜卑族的八部之制,立八个柱国大将军,由其中的六个实际分别统领军队。每个柱国大将军,督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将军,每个开府将军,督两个仪同将军,仪同将军下统大都督,大都督下统帅都督,帅都督下统都督。西魏、北周及隋初,府兵另立户籍,不负担国家赋役。隋初,军府名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车骑将军为其副。有时亦设与骠骑将军平行的车骑府,以车骑将军为其长官。骠骑、车骑将军之下,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将军士户籍改属州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军府改称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副官为鹰击郎将,大都督改称校尉,帅都督改称旅帅,都督改称队正,军人改称卫士。唐初,一度恢复骠骑、车骑府旧称,且合置与分设并存。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改定军府名称为折冲府。府分三等,上府领兵一千二百,中府一千,下府八百。全国共有六百余府,绝大部分设于京城附近的关内、河东、河南诸道,意在居重驭轻。折冲府设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校尉六人。队伍以三百人为团, 团有校尉;百人为旅,旅有旅帅;五十人为队,队有队正;十人为火,火有火长。兵士从军府州的均田农民中征点。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者,先取多丁。西魏至唐,府兵的任务均为分番宿卫京师,或随军戍守征战。唐代的府兵,应役期间,国家免除其租庸调,但需自备一定量的兵器资粮。应役番满后,从事农耕;农闲时,须参加军训,负担很重。从唐高宗李治时起,府兵即因轮番更代多不以时而逃避兵役。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因宿卫兵不足,简置长从宿卫兵,皆免征镇赋役,一年两番上下,宿卫京师,州县不得役使。后又更名骑,分隶于十二卫,分六番上下。其后,征戍兵改为召募的职业兵,官给衣粮,折冲府无兵可交,行之二百余年的府兵制消亡。

猜你喜欢

  • 周公摄政

    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两年即去世,子成王诵年幼,不能管理国家,由武王之弟周公旦继武王之后居摄天子之位, 并且称王,七年之后乃还政成王,史称周公摄政。

  • 金匮之盟

    赵匡胤与其母杜太后决策传立长君的事件。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太后杜氏病危,弥留之际召匡胤及亲信谋臣赵普至病榻前,以后周立幼主柴宗训而未立长君导致失国为教训,遗嘱匡胤死后次第传位皇弟光义、光美及

  • 商汤灭夏

    商汤灭葛以后,又陆续灭掉了韦、顾、昆吾等夏的与国,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控制了整个东方地区,于是在伊尹的辅佐下兴兵灭夏。这时,夏朝在桀的统治下正处于分崩离析的境地,外而诸侯叛离,内而民众反抗,广大

  • 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根据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原则所制定的一整套维系各级贵族上下、尊卑、贵贱、亲疏关系的典章制度。礼是执行这套典章制度的具体礼节仪式,乐是配合礼仪所奏的乐曲。凡是贵族阶级所强调的道德规范,如忠、信、孝、悌、

  • 乌桓内附

    乌桓,又称乌丸,是东胡族的一支。汉初,匈奴冒顿单于灭东胡,余部迁保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因以为名。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兵,汉武帝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

  • 庆元党禁

    南宋宁宗时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宁宗即位初,赵汝愚以决策内禅拥立之功出任右丞相,荐朱熹等一批道学知名人士入朝参政,力主整顿朝纲,裁抑左右近习,遂与急于操纵政柄的外戚枢密都承旨韩仛胄发生利害冲突。庆元元年

  • 女真文字

    女真族初无文字,族内交往及与邻族交往则使用契丹或汉文字。金建国后,太祖始命完颜希尹依据由汉字改制而成的契丹文字拼写女真语言,创制本族文字,关于天辅九年(公元1119年)八月正式颁行,是为女真大字;熙宗

  • 盖吴起义

    北魏初期匈奴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关陇各族人民武装起义。魏太武帝拓跋焘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对匈奴、羯、氐,羌、汉各族人民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不满。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九月, 盖吴

  • 增阿暂章

    见“中俄奉天交地暂且章程”。

  • 北洋水师学堂

    见“天津水师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