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康熙治河

康熙治河

康熙帝时对黄河的修治。顺治以来,黄河屡次泛滥成灾,淮河、运河受其影响,也随之梗塞不通。治理黄河并兼治淮河、运河,遂成为不可稍缓的任务。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帝即用靳辅为河道总督负责治河。靳辅及其幕客陈潢先后完成了许多重要工程。如首先在清口(今江苏清江北)开引河四道,引出淮河清水以冲刷黄河泥沙。又疏浚清口以下至云梯关(今江苏滨海附近)的河道,修筑两岸堤防及云梯关外拦水坝,使河水畅流入海。又在砀山、萧县、宿迁、桃源(今江苏淮安)、清河(今江苏淮阴东)等地黄河两岸修建减水坝,以杀黄河水势。又在河南考城、仪封(今河南兰考北)、封丘(今河南封丘)、荥阳等地沿黄河加固堤岸,以防上游有失。又在逼近高邮湖的清水潭,筑成数十里的东西长堤二道。此后,河患相对平息,黄淮各归故道,运河南北畅通,山阳、高邮等七州县农田也都涸出可耕。此外康熙帝还修治永定河,从良乡起到东安开辟了一条长二百余里的新河道,在两岸修筑长堤,束水出霸州(今河北霸县)三角淀(今天津武清南王庆坨之东),达西沽(今天津西北)入海。从此,河水安宁多年。康熙时的治河,对于清初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 四王二帝之乱

    唐德宗时藩镇反叛事件。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四镇之乱平息之后,为分散成德镇(治今河北正定)的势力,德宗任命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俊为恒、翼二州都团练观察使,另一降将康日知为深、赵二州都

  • 三征日本

    元朝对日本的侵略战争。元初,忽必烈多次遣使日本,谕其来朝。日本镰仓幕府拒不答复。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三月,忽必烈命凤州(治今陕西凤县凤州镇)经略使忻都、高丽(今朝鲜)军民总管洪茶丘率军一万五千

  • 占田制

    西晋时期的土地制度。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下令废除民屯机构。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统一全国后颁布新的土地制度占田制。规定诸侯占田,大国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品官占田,一品至九品,占田五十顷至

  • 约法十二条

    李渊军进入长安后的临时约法。李渊在进军关中的途中,为收买人心,曾作过许多临时规定,如,废除所过离宫园苑,将宫女还其亲属;军队屯驻,不得入村落侵扰。攻长安之前, 曾约定,不得犯隋七庙,不得危害代王及宗室

  • 潘季驯治黄

    潘季驯, 字时良,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进士。历任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等职,是明代杰出的治理黄河专家。嘉靖、万历年间,四次治理黄河、淮河,前后二十

  • 槜李之战

    春秋末期吴越之间的一场战争。公元前506年,吴楚柏举之战,楚败,吴人攻入楚郢都,而越则乘吴后方空虚,袭击吴国。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卒,吴王阖闾乘机兴师伐越。越王勾践迎战,两军战于槜李 (今浙江嘉兴

  • 陈天华之死

    陈天华出生于湖南,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留学日本。次年一度返国,参与黄兴策划的长沙起义,事败亡命日本。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加入同盟会,成为重要成员。同年12月8日(十一月十二日)为抗议日本文

  • 郑国渠

    战国末期秦国在关中平原修建的人工灌溉渠道。公元前237年,秦国采用韩国水工郑国建议, 自中山西(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至瓠口(即焦获泽,在今陕西泾阳西北)为渠,沿北山(指关中平原北面诸山),向东注入洛

  • 平壤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役之一。清军于1894年7月(光绪二十年六月)牙山战役后退守平壤。中日双方于8月1日(七月一日)同时宣战。在西太后支持下,李鸿章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命令清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牙山

  • 北军

    汉代守卫京师长安的屯卫兵,由中尉统率。因驻长安城内北部,故名。士兵均为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骑士。北军护卫京师,一般不外出征战。武帝时“发中尉之卒,远征南粤”,恐内无重兵,发生变故。因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