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建都之争

建都之争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皇帝退位。次日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孙中山荐袁以代。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袁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对袁的野心有所察觉,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提出三项条件:定都南京;俟新总统到南京受任之时,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始行解职;新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企图以此约束袁世凯。但袁世凯不肯离开自己的老巢,拒绝南下就职。孙中山为促袁南下,派蔡元培等为迎袁专使赴北京。袁则指使北洋军第三镇统制曹锟在北京发动兵变,制造不能离开北京的借口;并让北洋军将领发表通电叫嚷“临时政府必应设于北京”, “大总统受任必难离京一步”,向南方施加压力。帝国主义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调兵遣将,故意制造紧张空气,配合袁世凯的阴谋活动。南方的立宪派、旧官僚也鼓噪而起,反对袁世凯南下,主张定都北京,指责孙中山等革命派不顾国家安危,固执己见,造成北方危机,怂恿黎元洪发出“舍南京不至乱,舍北京必定亡”的通电,反对定都南京, 为袁张目。袁世凯阴谋得逞,迎袁专使也受到蒙蔽而改变态度,向南京临时政府建议取消促袁南下的要求,定都北京。孙中山在各方面压力下,只好再作让步,建都之争又以袁世凯获胜而告终。3月6日临时参议院通过允许袁在北京就职的决议,以后又议决定都北京。4月2日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猜你喜欢

  • 大贺氏联盟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契丹首领大贺氏摩会在唐朝支持下,当选为八部部落联盟长,大贺氏联盟正式形成。至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其最后一个联盟长邵固被杀,大贺氏联盟结束,前后共延续一百余年。在此期间

  • 冠县起义

    义和团最早的反洋教武装斗争。梨园屯位于山东冠县北部直鲁交界处,从1869年(同治八年)法国在此设立教堂始,当地群众反洋教斗争即未曾间断。1886年(光绪十二年)起,以阎书勤为首的“十八魁” (人们对首

  • 襄郢民兵

    南宋末年抗元义军。咸淳(公元1265年—1274年)时,元军围困襄樊(今属湖北)二城达五年,陆地修筑白河、鹿门、万山等营寨,水道设木栅铁索以拦截船只人等出入。二城粮援不继。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督师赴援,

  • 河北起义

    北魏末年的一次人民起义。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六月,北魏统治者借助柔然力量镇压了破六韩拔陵领导的六镇起义,将截获的二十余万降民分散于冀、瀛、定三州(今河北冀县、河间、定州)就食。时,河北濒遭水旱,饥

  • 授田制

    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即政府将国有土地按规定分配给农民使用的制度。据《周礼·地官·大司徒》及郑玄注记载,年年可以耕种,土质肥美的田地,每家授予一百亩;土质较次,隔一年休耕一次的田地,每家二百亩;土质

  • 隆兴和议

    南宋孝宗时与金朝成立的和议。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军在符离战败后,朝臣汤思退等群起攻击张浚北伐误国,力主和议。孝宗动摇不定,下罪己诏,罢黜张浚,任用汤思退等妥协派执政。下令撤防,遣使与金议和。隆

  • 魏(李密)

    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建立的政权。参见“瓦岗军起义”。

  • 安武军

    1915年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期间,改任安徽巡按使倪嗣冲为安武将军,督理安徽军务,倪遂将所部称为安武军。倪嗣冲是北洋集团中反动军阀头目之一,曾卖力地支持袁世凯称帝;袁死后又拥护段祺瑞推行“武力统一”,建

  • 安抚使司

    官署名。简称安抚司。隋炀帝时始有安抚大使之号,为行军主帅之兼职。唐前期地方有战争或天灾损伤,派大臣巡视安抚,也往往加以安抚使之衔。后期则不复置。宋初诸路有用兵等事,则以朝官出任安抚使。后渐成定制,诸路

  • 成吉思汗西征

    成吉思汗于公元1219年至1225年间向中亚以至欧洲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征讨。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遣大将哲别领兵二万攻灭西辽。同年,成吉思汗派遣的一支商队在花剌子模边境受到洗劫。成吉思汗遂以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