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书谱

书谱

① 一卷。唐孙过庭(生卒年不详)撰。孙过庭,书末题“垂拱三年”(687),可推断孙过庭为武后时人;字虔礼(一说其名虔礼,字过庭)。富阳(今浙江富阳)人。曾官至右卫胄曹参军。孙过庭文采博雅,尤好书道,工真、行、草三体,草书更胜一筹。孙过庭对自魏晋以来之众多论书著作“妍媸杂糅,条目纠纷”的状态,很不以为然;对其中内容“或重述旧章”,“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而“繁者弥繁,缺者仍缺”的弊病更是急欲改观,于是,“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这便是孙过庭作《书谱》的主观动因。可是,现《书谱》仅存此一篇,三千五百余字,其余未见著录,大抵散佚。《宣和书谱》题此篇为《书谱序》,也有的认为此篇对“笔墨利病,推阐几尽”,称之为《书谱》上卷。《书谱》专门论述真草二体之书法、章法,兼论六书、八体,详尽而深刻。孙过庭对各色书体皆有研究,见解独到,剖析入微,如“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险而便”,诸体虽各具千秋,但达之皆需“禀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娴雅。”是书短散兼用,辞采宏丽,书、文并茂,见解精辟,言微意奥。虽然窦息之《述书赋》一度诋毁,但自宋以后,一直被推为宗奉之本,被“操翰者奉为指南”。《书谱》对书法之源流、书体之特色、书品之标准、书之技法、创作标准以及各流派的优劣的论证,皆有所依据,故张怀瓘之《书断》评之为“穷搜远讨,博采旁证”。后代虽然认为其词语晦涩,阐释虚玄,但该书仍不失为我国书史上颇具影响之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石刻本见于各种著录,有真迹存世和影印本。历代书法名家、鉴赏家等为其笺证、注疏、传录、辨误、考证、释译和临摹等甚多。日本也有刻本和译注本。国内有《百川学海》本、《说郛》本、《书苑》本、石刻本、《四库全书》本,1982年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建新笺证本。② 二卷。清安歧刻。安歧(1683-?),字仪周,号鹿村,亦号松泉老人。所居之地名为“沽水草堂”。朝鲜人,寄居天津。安歧学问弘通,精于鉴赏,收藏之富,甲于海内,另有《墨缘汇观》行世。安歧得到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墨迹,又兼陈香泉为之作释文,刊成二卷。孙过庭之《书谱》,自宋即无全本,仅存其序。孙过庭之《书谱》与窦息之《述书赋》并行于世,孙氏善书,故《书谱》于书学之甘苦得失剖析入微,更详于书学门径;窦氏《述书赋》则详于古今书人。二者相较,《书谱》更足为后人书学指南,故安氏重刻其本,以及所附陈香泉释文,于后代书学更为有益。有清天津安氏本。

猜你喜欢

  • 易笏山行状

    一卷。清易顺鼎、易顺豫合撰。顺鼎、顺豫皆清末叶人,生卒年不详。惟知顺鼎著有《经义廷撞》,顺豫著有《易释》。本行状记其父易佩绅生平。佩绅字笏山,咸丰年举人,官至江宁布政使。佩绅以军功起家,而以改革地方政

  • 三国杂事

    二卷,宋唐庚撰。唐庚(1071-1121),字子西,北宋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绍圣中举进士,调利州(今四川广元县)负责狱讼,后迁郎中令,又拜为宗子博士,又由宰相张商英的推荐,提举京畿常平。政和元年(

  • 汉武梁祠画像题字补考

    一卷。清陈培寿撰。陈培寿,字辅青,江苏丹徒人。瞿中溶已著有《汉武梁祠画像考》,陈氏在瞿书的基础上又作补考。有石印本传世。

  • 金陵纪事

    一卷。明末不著撰人名氏。《金陵纪事》记南明弘光朝政之事,叙述马士英、阮大铖及东林、阉党、领兵镇将之间矛盾纷争,诸臣持异议,排异己,门户之祸,侵入疆场,弘光小王朝以党事始,以党事终,如漏舟大海,倾刻覆没

  • 东坡苏公帖

    一卷。党文宝摹刻。党文宝,一作党文实,生平及籍贯不详。此帖无年月标记。该帖包括苏轼书四种:《洋州园池诗》三十首,《中山松醪赋》、《伏腊》和《楚颂》。有人怀疑此帖刻在宋元之际,因为该帖刀法深稳,不似明代

  • 大岳志

    一卷。明方升撰。方升,生平不详。大岳,又名太岳、太和山。即湖北均州之武当。相传为玄武修真之地。其崇奉自元代始。山上有五座名石碑。一为崇封真武诰碑。一为揭徯斯所撰宫碑。一为揭徯斯所撰瑞应碑。其余两座为戒

  • 靳文襄奏疏

    八卷。靳辅撰。靳辅(1633-1692),清辽阳(今属辽宁)人。隶汉军镶黄旗,字紫垣。顺治六年(1649)由官学生笔帖或选为翰林院编修,后考授国史院编修。康熙十年(1671)巡辅安徽,十六年任河道总督

  • 再续修高邮州志

    八卷,首一卷。清金元烺、龚定瀛修,夏子锡纂。金元烺,字苕青,浙江嘉善县人。监生,光绪五年(1879)任高邮知州。龚定瀛,湖南湘乡县人,光绪八年任高邮知州。夏子锡,高邮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官翰

  • 冬夜笺记

    一卷。明末清初王崇简(生卒年不详)撰。崇简字敬哉,宛平(今属北京市)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入清补选庶吉士,官至礼部尚书。《冬夜笺记》系其随笔札记之文,大为编撰成书于康熙四年(1665)。所

  • 汉宋易学解

    不分卷。清王希尹撰。生平事迹未详。北书首上下经,次上下系辞及说卦、序卦、杂卦。篇首并有法式善序。其易解先讲易象,再及义理,意欲合汉宋诸家于一炉。然作者造诣甚浅,训诂甚疏,其解易多失本意。今存纪氏嘉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