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元典章

元典章

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元代政书。不署撰人姓名。在元成宗时期,曾规定各地官府抄集中统以来的律会条文,并置簿编写检举,作为官吏遵循的依据。至英宗时,又加以续辑。《元典章》就是这样一种地方胥吏记抄法会全书的分类汇编。全书正集六十卷,辑中统元年(1260)至延珰七年(1320)间的各项敕旨条令和有关案例,其大纲分为十类:诏令一卷,圣政二卷,朝纲一卷,台纲二卷,吏部八卷,户部十三卷,礼部六卷,兵部五卷,刑部十九卷,工部三卷。纲下设目,如吏部有官制、职制、吏制、公规等四目。目下又分若干子目,如户部、田宅目下分官田、民田、荒田、房屋、家财、典卖、种田等七条子目。子目下列举条格事例。续辑为《新集至治条例》,其大纲分为国典、朝纲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共为八类,不分卷,记事至至治二年(1322)止。续辑因随事主名,故具体分法与前集不尽相同。《元典章》在清代并不被人们所重视。《四库提要》的撰者认为它“体例瞀乱,漫无端绪”,以及“乃吏胥抄记之条格,不可以资考证”(《四库提要》卷八十三)。仅将其列于《四库全书》“存目”类中。实际上,由于《元典章》全部内容都由元代的原始文牍资料辑成,较其它经过删减、润饰的史料著作更能反映出社会生活的面貌,它的价值远在一般概括综述型的史书之上,因此,《元典章》在今天已被公认为研究元代历史最基本的史料之一。《元典章》虽是一部法令文书的汇编,但它的内容却涉及到元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吏部各卷中,集中反映了元代的官僚制度,各类官吏的职称、品级、职责、任免、升迁、考核,各种规则,以及文牍的程式,在这里都有详尽的资料可查。户部各卷中,集中而详细地反映了当时的地产、土地买卖、租佃等有关土地关系的资料,是研究元代封建制度的重要文献。礼部各卷反映了元代的教育、宗教等情况。兵部各卷集中反映了元代的军役、军器、驿站和颇具元代特征的奥鲁等制度。刑部各卷收有大量元代司法制度的资料,从里面所记载的统治阶级对人民的种种防范和镇压,以及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可以反映出有元一代自始至终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的情况;而对于贪官污吏横行不法的处置,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元朝统治阶级的腐败。工部各卷中,记载了手工业、市舶等情况,生动地反映了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许多细节。所有这些典章和案例都记载得十分详尽,许多材料都是《元史》所没有或比《元史》更加丰富,可以补《元史》之不足。《元典章》较一般的汉文史料难读,它不是普通的古汉语,而是将蒙古文机械地译成汉文。其特点是语汇是当时的汉语口语,而语法却是蒙古式的。另外,还有许多硬译的蒙古词语,如“根脚”(家世)、“勾当”(公务)、“肚皮”(贿赂)等。还有一些俗语,如“推调”(借故)、“敲了”(处死)等。该书比较流行的版本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即沈刻本。沈刻本刻印虽精,但谬误甚多。民国年间,在北平故宫发现了元刻本,1931年,陈垣据此并参照其他几种本子校勘沈刻本《元典章》,校正沈刻本乖误、脱衍、颠倒、妄改之处一万二千余条,写成《沈刻元典章校本》十卷和《元典章校补释例》六卷(《励耘书屋丛刻》)。前者为人们阅读沈刻本《元典章》提供了方便条件,后者成为我国校勘学史上带有总结性的著作。1972年,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了元刻本《元典章》,为目前最佳本。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对《元典章》非常重视,曾组织专门的《元典章》研究班,并出版了岩村忍、田中谦二的校本《元典章·刑部》,可供参考。

猜你喜欢

  • 天问略

    一卷。明阳玛诺(1574-1659)撰。阳玛诺系葡萄牙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万历间来中国,卒干顺治年间。著有《圣经直解》、《景教碑铨》、《天学举要》等。该书以问答方式介绍托勒密体系的十二重天说。讲析

  • 留梦阁诗钞

    一卷。清康瑞兰撰。康瑞兰,生卒年不详,字畹滋,山西兴县人。总督康基田之女,孙某之妻。婚后早逝。清代诗人。此书有嘉庆二年(1797)精刊本,《山西通志》将康瑞兰作康蕙兰。

  • 续方言补证

    二卷。清程际盛撰。程际盛,原名炎,字际盛,以字行。又字焕若,号东冶。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授内阁中书,累官至湖广道御史。后退归田里,以汲古穷经为务。尚著《说文解字引

  • 见素文集

    二十八卷。《奏疏》七卷。《续集》十二卷。明林俊(1452-1527)撰。林俊,字待用,号见素,莆田(今属福建)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李东阳亟称之,谓其“当以文名世”,官至刑部尚书。林俊为官清

  • 春秋集解

    ① 十二卷。宋苏辙(详见《诗集传》)撰。据其《自序》,此书初稿成于神宗熙宁间谪居高安之时,其后又再三修改而定稿。其时王安石当政,苏氏兄弟因与安石政见不合而被排挤出京。而当时王安石又诋《春秋》为“断烂朝

  • 吴荷屋年谱

    一卷。清吴荣光(1773-1843)自撰。荣光字伯荣,号荷屋,广东南海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历任编修,福建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湖南巡抚等官。善书画,兼治金石,著有《筠清馆金石志》、《帖镜》、

  • 悟真篇注疏

    三卷、附直指详说 一卷。宋张伯端(984-1082)撰,宋翁葆光(生卒年不详)注,元戴起宗(生卒年不详)疏。张伯端,后改名张用成,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省天台)人,少为儒生,涉猎儒释道三教典籍,博通星

  • 黄安县志

    ①十卷,首一卷,清林缙光修,侯安国、汪瀛等纂。林缙光,字黼文,广东南海人,举人,官黄安知县。侯安国,字玉阳,湖北兴国州人,举人,官黄安教谕。汪瀛,湖北沔阳州人,拔贡,官黄安训导。嘉靖中郡人耿定向虑县无

  • 仕学全书

    三十五卷。明鲁论撰。鲁论,字孔壁,号西麓,江西新城人。天启中以贡生授颍州(今属安徽)州同,官至福州府同知。著有《四书通义》,已著录。本书原名《闻见录》。主要记述明代官制,以及中央和地方各级官署之职掌、

  • 西昌县志

    不分卷,佚名纂。《西昌县志》清乾隆间修,抄本。此志既不分卷,又无叙跋。其所记选举,断自雍正十二年(1734)。文武仕宦,亦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止。则其似撰自乾隆或嘉庆间重修通志时。此志虽简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