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卫生宝鉴

卫生宝鉴

二十四卷。元罗天益(约1220——1290)撰。罗天益,字谦甫,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曾从著名医家李东垣学习,为李氏得意门生,尽得其师倾囊所授,故造诣颇深。兼承师意,撰有《内经类编》一部,惜无传本。《卫生宝鉴》为罗天益代表作,系以《内经》、《难经》理论为指导,继承其师学术思想,兼采诸家之说,结合自己心得体会撰成。卷一至卷三为药误永鉴,凡二十五论,论辨发明误治之弊。卷四至卷二十为名方类集,按证治分十四门,采古今精要之方,使后人有所依据。卷二十一为药类法象,论药性用法。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四为医案治验,述作者临证经验。后附补遗一卷,不知何人所作,专论伤寒证治。作者对其师学说多有发挥,如其论脾胃病因,强调饮食所伤有饮伤和食伤之分;劳倦所伤有虚寒和虚热之别。此说更为详辨。作者在前人脏腑辨证启示下,对三焦证治独有创见,阐明了气分实热与血分实热的异同,对后世研究三焦病机多有启发,颇受医家重视。此书有蒋用文所作序一篇,称其书“论病则本于《素》、《难》,必求其因。其为说也详而明,制方则随机应变,动不虚发。其为法也简而当,大抵皆采摭李氏平日之精确者,而间概括己意,旁及于诸家者也。”有明永乐十五年(1417)吴郡韩氏刊本,弘治中刘氏刊本,惜阴轩丛书本,1959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宝贤堂集古法帖

    十二卷。明朱奇源(生卒年不详)辑。朱奇源晋(今山西一带)人。为明代著名三藩之一-晋藩之主,世代工书,颇好名帖法迹,辑有此帖,刊成于弘治九年(1497)。该帖共十二卷,其中九卷皆取材于《秘阁帖》及《绛帖

  • 类苑琼英

    十卷。明俞安期(详见《唐类函》)撰。本书分别事类、纂辑故实。每条止撮举二字,而以原文细注其下。观其书体例前后编排颇无伦次,有的门类多缺,疑为未完之本。

  • 恭颂大清千字文

    一卷 不著编者名氏。成亲王永理(?-1824)书。元和袁治模嘉庆十七年(1812)三月摹勒上石,世传有诒晋斋墨拓本。永理为高宗皇帝十一子,乾隆间封成亲王,嘉庆间任军机处行走,精于书法。是编系取梁周兴嗣

  • 四传管窥

    三十二卷。清张星徽(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撰。星徽字北拱,温陵(今福建泉州)人。该书前有作者自序,知该书作成于清乾隆四年(1739),共三十二卷,其中《左传》十六卷,《国语》四卷,《公羊传》六卷,《穀

  • 四书摭余说

    七卷。清曹之升撰。之升字寅谷,浙江萧山(今浙江萧山)人。官至陕西醴泉县知县。是书分《论语》三卷,《大学》一卷,《中庸》一卷,《孟子》二卷,皆取其实事之当考证,为博征而详说。邵晋涵序称其以和粹之识,潜心

  • 筠清馆金文

    五卷。清吴荣光撰。吴荣光(1773-1843),字荷屋,广东南海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改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官至湖南巡抚,署湖广总督,降福建布政使。吴氏少好金石文字,积所得金文,以龚定庵精研篆

  • 浔州府志

    七十六卷首一卷,清孙世昌修,光昭纂。孙世昌,字少兰,安徽桐城人,进士,道光元年(1821)任浔州知府。光昭,道光五年(1825)任浔阳书院主讲。浔州府志,明戴金修志之前已有,康熙七年(1668)张尔翮

  • 黄叶村庄诗集

    十卷。清吴之振(1640-1717)撰。吴之振,字孟举,浙江石门人。康熙时以贡生授中书科中书。家有名园叫黄叶村庄,因自号黄叶村农,勇于为善,受乡人称许。家中藏书多秘本,曾与吕留良选《宋诗抄》一百六卷,

  • 北流县志

    十卷,清张允观纂修。张允观,镶黄旗人,监生,奉直大夫,候补知州,乾隆十三年(1748)任北流知县。旧志康熙二年(1663)县令安九珽始修《北流县志》,此编踵前志而修,增八十余年史事,广咨博访,群参互考

  • 天理主敬图

    一卷。清代冉觐祖(1636-1718)撰。此书以绘图形式来讲明“天理、性道”的学说。全图上标“天理”二字,来说明“性道”的重要,中间列有“存养、省察、讲学、力行”四项,来说明“体道”的作用,下写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