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文尚书残卷

古文尚书残卷

本书为敦煌本《古文尚书》残卷,为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残卷五,共存《古文尚书》十七篇半。其中甲卷为《夏书》四篇,乙、丙两卷为《商书》七篇,丁、戊两卷为《周书》六篇,另外还有《顾命》篇的残片九行半,都是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卫包改《古文尚书》为今文以前的作品。在卫包奉诏改字之后,晚唐五代乃至两宋以后,古文和隶书的《尚书》本子也渐渐不传,在这种情况下,郭忠恕和薛季宣的伪书就出现了。清代乾嘉以后,文字、考据之学兴盛,然而由于没有见到古文本《尚书》,只是根据郭忠恕和薛季宣的本子来研究《古文尚书》。或以为是,或以为非,皆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段玉裁云:“《经典释文·叙录》曰:‘今宋、齐旧本,及徐、李等音,所有古字,盖亦无几。穿凿之徒,务欲立异,依傍字部,改变经文,疑惑后生,不可承用。’按此则自唐以前,久有此伪书,盖集《说文》、《字林》、魏石经及一切离奇之字为之。传至郭忠恕,作《古文尚书释文》,此非陆德明释文也。徐楚金、贾昌朝、丁度、宋次道、王仲至、晁公武、宋公序、朱元晦、蔡仲默、王伯厚皆见之。公武刻石于蜀,薛季宣取为《书古文训》。此书伪中之伪,不足深辨。”(《古文尚书撰异序》)段氏此言,确实非常有道理。现在以此敦煌本《古文尚书》的残卷来比较一下,就知道陆德明所言皆是有实证之语,郭忠恕之伪书,也就大白于天下了。敦煌本《古文尚书》的出现,对于澄清这一历史悬案,具有重大的意义。以之与郭、薛二人的本子加以对照,不相符合者几乎有十之八九,足证二书之伪,而薛季宣的《书古文训》,则显然是由郭忠恕的《古文尚书释文》一书来的。有了这部敦煌本的《古文尚书》(残卷),也可以证明清人诸说孰是孰非了。现在日本还收藏有《古文尚书》旧时的抄写本,年代与敦煌本的这部《古文尚书》(残卷)大致相仿,二者可以互为参证,配成全本的《古文尚书》。敦煌本《古文尚书》残卷为敦煌卷子本之,今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猜你喜欢

  • 应州志

    ①六卷。明王有容修,田蕙纂。王有容,陕西朝邑人,先任四川成都府同知,万历二十三年(1595)任应州知州。田蕙,邑人,嘉靖四十年(1561)乡试,万历二年(1574)进士,任蒲城县知县,后升户部主事,通

  • 全体图说

    二卷。英国稻惟德(生卒年不详)译。书刻于光绪十年(1885)。共有图八幅,图附以说,八幅图为全体骨骼图、全体骨节并筋部图、全体诸肌图、全部脉管图、全体回管图、养生路并吸管图、全体脑筋图、觉悟诸其图。其

  • 一字题赋

    见《事类赋》。

  • 己酉避乱录

    一卷。宋胡舜申(详见《乙巳泗州录》)撰。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平江,宣抚周望出走。时胡舜申之兄舜陟举家避难。本书即记此事。书中颇有对韩世忠不满之词。近人陈懋恒为本书作《校勘记》一卷。有《京

  • 归愚词

    一卷。宋葛立芳(?-1164)撰。葛立芳字常之,丹阳(今属江苏)人,徙吴兴(今浙江湖州)。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宋人之中,父子以填词名家者为晏殊、晏几道,其后即葛立方与其父葛胜

  • 愧生丛录

    二卷。清代李详(生卒年不详)撰。李详字慎言,一字审言,号后百药生,又号愧生,兴化(江苏中部)人,官至江楚编译局分纂。此书主要内容是记载清代儒家学者的轶事及其著述的概况、文章注释、义理是非等,并附有作者

  • 尹和靖年谱

    一卷。《四库提要》云“不著撰人名氏,据书中称谓,盖其门人所编”。按《尹和靖集》附有《年谱》一卷,宋王时敏编,疑此即其作者。尹和靖即尹焞,字彦明,谥和靖,宋代理学家。本谱所记事迹甚为简略,亦不及《涪陵记

  • 庄子王氏注

    二卷。清王闿运(详见《周易说》)撰。《庄子》一书,原无内外杂之分,经汉刘向、晋司马彪的研究,始分内外杂及解说共五十二篇。以后又有崔譔注十卷、内七、外二十,无杂共二十七篇;郭象注十卷,内七、外十五、杂十

  • 陈东之经说

    一卷。清陈潮撰。潮字东之,江苏泰兴人,道光辛卯顺天举人,居京师,与大兴徐松相好,客居其家,卒年仅三十五岁。友人杨亮辑其遗稿,编成此书。计《周易》、《尚书》、《毛诗》、《春秋》跋各一篇,杂记三十四则,附

  • 四忆堂诗集

    六卷。《遗稿》一卷。清侯方域(1618-1655)撰。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襄齐名,时称四公子。清顺治八年(1651)中乡试副榜。是集编年而成,止于南明覆灭之前,其中今体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