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吴子

吴子

一卷。吴起(?-前381年)撰。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他“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后来齐攻鲁,因吴起妻为齐女而被鲁人疑忌,起乃杀其妻,才得以为将,大破齐兵。然受人诽谤不见重用,于是入魏,魏文侯以为将,攻取秦国五城。魏文侯卒后又事魏武侯,因功封为西河守,任职二十多年,致力改革政治、经济、军事,与诸侯国作战数十次,开疆拓地,甚有声名。遭魏相公叔陷害,遂去魏奔楚。先任宛(今河南南阳)守,旋又升令尹。吴起在楚主持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通过变法,贫弱的楚国,兵威四方。“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周安王二十一年(前381年)楚悼王死,被反对变法的楚国旧贵族所害。在历史上,吴起作为政治家与商鞅齐名,作为军事家与孙武并称。他爱兵如子,相传曾为士兵吮疽,成为千古美谈。据《史记》记载,吴起有兵法传世。班固《汉书·艺文志》兵家类著录:《吴起》四十八篇。隋唐以来的史志书目均有著录。至《宋史·艺文志》兵家类著录才见今名,为三卷,与《汉志》所载显有不合。清代以来迄至近世,许多学者斥其为伪书,大都摘取书中一二名物制度与先秦古制相比较,遽而断定其伪,证据似嫌不足。吴起有兵法,史籍有载,可当无疑。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篇数有亡佚,后人在传抄过程中重新整理、编排,增删文字是完全可能的,但其主要思想属于吴起,此无可疑也。今本《吴子》有七篇,首为《吴起初见文侯章句》,其下依次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其书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制国治军当教之以礼、励之以义。论为将之道则谓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尚礼义,明教训”为是书主要思想。(《四库提要》)。它是研究吴起和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对后世影响也极大。宋神宗时勒成《武经七书》有此书,明太祖下令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武职官员的子弟学习,皆有《吴子》。此书的刊本极多,其著名者有黄氏刊本、平津馆刊本,《二十二子》本、《武经汇解》本、《子书百种》本。通行本有《武经七书》本、《四部丛刊》本、《诸子集成》本。此书的新刊本有1975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译注本。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注释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影印本。

猜你喜欢

  • 春秋三发

    五卷。明冯士骅(生卒年不详)撰。士骅字仲先,一字大蘧,古吴(今江苏苏州)人。据该书卷首自序,可知土骅大约活动于明天启、崇祯时。《春秋三发》也是为科举制义而作。元代考试鉴于《春秋》一经,可以出题的不过七

  • 贞元子诗草

    不分卷。明项穆(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项穆,初名德枝,又改名钝,最后更为穆,字德存,号贞元,亦号无称子。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为项元汴之子。生卒年均不详。万历间官中书。著有《书法雅言》等。穆生于博

  • 甘水仙源录

    十卷。元李道谦(详见《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编撰。《甘水仙源录》,又称《甘泉仙源录》。世人尊老子者言清净、崇佛陀者言寂灭、尚神仙者言养生术;汉张鲁统领道教,虽尊老子为祖师而又教人以符录祈祷之事,四者各

  • 李相国论事集

    六卷。旧本题《李深之文集》,唐李绛撰。实为唐史官蒋偕辑录李绛生前论奏编纂而成,卷首有蒋偕大中五年序文一篇,已有说明。李绛(764~830)字深之,赞皇(今属河北)人。宪宗朝宰相,佐宪宗平定藩镇有功。文

  • 经传释词

    十卷。清王引之(详见《经义述闻》)撰。本书写成于嘉庆元年(1798)。鉴于从汉以来,宗尚雅训,偏重实词,举凡实义所在,既明著之,而对于语助、虚词,往往略而不究,甚至以实词之义来解释,使文字扞格,语意不

  • 摄山佛教石刻小记

    一卷。清代郑鹤声(生卒年不详)撰。《摄山佛教石刻小记》一书,是郑鹤声、向达二人合撰而成。摄山今称栖霞山,位于南京之东六十里,为六朝时三论宗之重镇。齐永明二年(484)仲璋与沙门法度受命在摄山造石佛象,

  • 隆平集

    二十卷。旧本题为宋曾巩撰。曾巩字子固,南丰人。嘉琇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太平州司法参军、集贤校理,出知福州、明州等地。神宗时官至中书舍人,《宋史》有传。考证曾巩生平事迹,无论是本传,还是行状,均

  • 吴社编

    一卷。明王稚登(1535-1612)撰。王稚登,字伯谷,一作百谷。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幼年即有文名,善诗文词曲,工书法,嘉靖末年入太学,后召修国史,未行而卒。著有《吴郡丹青志》,《奕史》等。《吴社编

  • 淮军平捻记

    十二卷。清周世澄撰。世澄生卒年及里贯均不详。他行伍淮军多年,为表淮军战绩,遂据亲身经历以及有关疏章、文报、时论等撰成此书。记事起同治四年(1865)李鸿章赴徐州部署剿捻,迄同治七年(1868)秋张宗禹

  • 精华录训纂

    十卷。清王士祯(详见《古权录》)撰。此集周惠栋作注。共十卷,所录皆诗。王士祯晚年仿黄庭坚《精华录》之例,自定其诗为此本。周惠栋的祖父周惕是士祯门人,所以惠栋仿任渊史季温之例,为王士祯集作注。集中引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