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本义

周易本义

十二卷,附重刻《周易本义》四卷。朱熹(1130——1200)撰。朱熹,字元晦,亦字仲晦,别号有晦庵、晦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等。天资聪慧。十四岁时父亲去世,遵父遗训,师事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十九岁登进士第,一生叙任官职二十余次,但遭逢不遇,抑郁不得志。二十四岁时问学于其父同学、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因得承袭洛学正统。与张栻、吕祖谦同出其时,过从甚密,人称“东南三贤”,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其学说宋以后为政府所支持,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极大。著述甚丰,有《周易本义》、《诗集传》、《仪礼经传通释》、《家礼》、《释宫》、《孝经刊误》、《四书或问》、《论孟精义》、《或问小注》、《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绍熙州县释奠仪图》、《四书问目》、《上蔡语录》、《延平答问》、《近思录》、《杂学辨》、《小学集注》、《阴符经考异》、《周易参同契考异》、《原本韩文考异》、《楚辞集注》、《晦庵集》、《南岳倡酬集》、《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朱子全书》、《二程遗书》、《通鉴纲目》、《易学启蒙》、《卦考误》、《通书解》、《朱文公易说》。另有《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传世。《周易本义》初稿名《易传》,定稿历经二十余年。原本依吕祖谦《古周易》本,经与传分开不混,共十二卷,上下经各一卷,十翼十卷。后人将原书割裂,重组成四卷,卷一上经,卷二下经,卷三《系辞传》,卷四《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彖传》与《象传》分附于各条经文之下。故有十二卷与四卷本之别。朱熹的哲学思想继承程颐,故世称“程朱”。而他的《易》学思想则有异于程颐。程氏《易》学遵循王弼开拓的道路,以义理解《易》。朱熹则认为《易》是卜筮之书,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表面上他是在调合程颐义理派《易》学与邵雍象数派《易》学的矛盾,实质上他是从后者的角度出发批判前者。从本质上讲,他是象数派《易》学大师。《周易本义》释卦爻辞,无一不是从筮占的角度入手,现行《周易正义》卷首尚有河图图、洛书图、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卦变图等九个图,更反映其象数《易》的实质,不过是陈抟、郡雍象数学的翻本。说《周易》原本是卜筮之书,这是对的。但朱熹只认识到问题的这一面,却没有认识到《周易》同时也是包含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特别是在孔子作“十翼”,阐述《周易》一书中包含的哲学思想,王弼作《周易注》、《周易略例》进一步阐义理,批象数之后,仍旧对《周易》中包含的哲学思想熟视无睹,将《周易》视为单纯的卜筮之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易本义》对《易》学研究造成很大不良影响。宋嘉泰年间,有稿本《易传》流传。《本义》成书后,有朱鉴刊本,吴革刊本。《四库全书》收入《周易本义》十二卷本,附四卷本。十二卷本,亦收入《西京清麓丛书正编》、《刘氏传经堂丛书》。四卷本收入《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另有阳明手抄本,元刊本,陆有明覆宋本,康熙五十年(1711年)曹寅刻本,江宁局复刻刘氏本。1984年北京中国书店铅排本《四书五经》收入,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易学丛刊》亦收此书。199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有苏勇校注本,1994年广州出版社有廖名春标点本。

猜你喜欢

  • 缀遗斋彝器考释

    三十卷。清方浚益撰。方浚益(?-1899),字子听,又号伯裕,安徽定远人。官金山知县。工古文辞。试有司辄不利。署南汇、奉贤县事。曾随公使黎庶昌出使日本,后入两广总督张之洞幕府,皆深相引重。方氏以研治殷

  • 老子识小

    一卷。清郭阶(详见《周易汉书考》)撰。郭阶认为;黄帝之前,不知何所谓儒,也不知何所谓道。“道”寄托于虚无,百姓安心于自然。孔子集天、地、人之大成,以儒家学说贯穿始终,但他不参照其他诸家之言论,不能知天

  • 石渠随笔

    八卷。清阮元撰。阮元有《经籍纂诂》,已著录其生平。阮元官任詹事时,曾奉敕与王杰、董诰、金士松、沈初、彭元端等续编内府所藏书画,其中在编纂《石渠宝笈》时,曾随笔记下所见书画的题跋及真赝之辨,便有《石渠随

  • 动物浅说

    二卷。泰西卫廉思(生卒年不详)译。卫廉思国籍生平未详始末。《动物浅说》是一部浅显的自然科学读物,专论海岸边及道旁的常见各类小动物及昆虫,读者对象为儿童。该书内容贴切,文字生动有趣,不同于以往所见谱录类

  • 大鄣山人集

    五十三卷。明吴子玉撰。吴子玉,字瑞谷,安徽休宁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中贡生。此集中分体二十,皆以某部为题。其叙事,志略、说谱等目,均为自拟。是集初刻于隆庆年间,题《吴瑞谷集》,只十六卷。集前有何其贤序。

  • 论语古训

    十卷。日本太宰纯(1679-1747)撰。纯字德夫,号春台,日本信州饭田人。是书命名为《古训》,纯以自纯以前之说都为古训,与清儒以汉魏之说为古训不同。故是书从汉至明诸家之说,择善采录,又引日本伊藤维桢

  • 周寿堂二王帖

    四卷。清代瑛棨摘摹宋拓。瑛棨,字兰坡,生平籍贯不详。此帖成于咸丰十一年(1862),刻于西安。据作者自题,瑛氏自藏有宋拓《二王帖》,其字势纵横变幻,令人爱不释手,作者便于“公余之暇,择其尤佳者汇为四卷

  • 林外野言

    二卷。《补遗》一卷。元郭翼(1305-1364)撰。翼字羲仲。昆山(今属江苏)人。自号东郭生。又称野翁,而名其集为《林外野言》。翼另著有《雪履斋笔记》。翼学识渊博,终生不得志,故偃蹇学官,刻意于诗文。

  • 谁與庵文钞

    二卷。《先德传》一卷。清孙世均(生卒年均不详。)撰。孙世均字淅之,号平甫,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生卒年不详。不喜举业,一意古文,倾心桐城姚氏。著有《谁与庵文钞》。此集为文集。共二卷。内容有序、跋、题、

  • 罗田县志

    ①八卷,明祝珝修,蔡元伟等纂。蔡元伟,字伯瞻,福建晋江人,嘉靖十年(1531)举乡试,授罗田教谕。罗田志以县人张玉泉等人相继受知县周英、劳樟之托,沿尚未成书旧稿,参以郡志而成。初笔为邑人张浚、蔡惟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