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文拾遗

唐文拾遗

七十二卷。清陆心源(1834-1984)编辑。陆心源,字刚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归安(今浙江吴兴县)人。喜藏书,有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等,著《潜园总集》,陆氏嗜好藏书,曾广求书籍;选择家藏旧书一百五十种,计二千余卷,解官后潜心校刊。每得《全唐文》所未录而又属于唐文者,即录存之。历时几十年,得书三千余篇,厘为七十二卷,仿《全唐文》之体例顺序排列。以补其缺,故名《拾遗》。书前列杭州俞樾之序。该书最早为清内府刻本。1983年,中华书局以清内府刻本《全唐文》断句影印,附《潜园总集》本《唐文拾遗》,版面清晰,颇便阅读。

猜你喜欢

  • 四书疑言

    十卷。清王廷植撰。廷植榜名廷柱,字实丞,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山东兵备道。是书首有李元度序、陈三立序、毛庆藩序及书,又有自作凡例。疑注疑朱注,《大学》就旧本解释,义未尽者别为说,《中庸》也统释

  • 杨道行集

    十七卷。明杨于庭(约1595年前后在世,)撰生卒不详。杨于庭,字道行,安徽全椒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至兵部职方司郎中。著有《春秋质疑》,已著录。是集为于庭所自编。凡十七卷。其诗沿何、李之派,

  • 正字通

    十二卷。明张自烈(1564-1650)撰。自烈字尔公,号芑山,宜春(今属江西)人。崇祯末为南京国子监生,入清累征不就,晚年卜居庐山。博学洽闻,著作尚有《四书大全辨》、《诸家辨》、《古今文辨》等十余种,

  • 十三经类语

    十四卷。旧本题明罗万藻(生卒年不详)编。罗万藻字文止。天启七年举人。福王时官上杭县知县。本书因坊本《五经类语》,而广取“十三经”增补而成。分一百三十四类。杭州鲁民重又为之作注。

  • 龙川略志

    十卷。别志,八卷。宋苏辙(详见《诗集传》)撰。此书为苏辙追忆往昔之著述。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辙元符二年夏居循门,杜门闭目,追忆平昔,使其子远书之于纸,凡四十事,其秋复记四十七事。龙川,循州地名。

  • 八旗则例

    十二卷。清鄂尔泰等奉敕编。鄂尔泰,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康熙举人。雍正时任军机大臣。有《西林遗稿》。是书于乾隆六年(1741)修成,共分十二类,每类一卷,分别有职制、公式、户口、俸饷、仓库

  • 梅溪集

    五十四卷。宋王十朋(1112-1171)撰。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县)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授绍兴府签判,除著作郎。孝宗即位,知严州,除侍御史。上疏论史浩八大罪,使浩

  • 枕善居杂说

    一卷。清王敬之(生卒年不详)撰。王敬之字宽甫,号枕善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增贡生,官户部主事。此书为考订经史、诗文及音韵训诂之文。自谓“闲有所见,未敢自信,聊录备忘,不为次叙,不足次叙也,他日附益

  • 东斋就正草

    四卷。清马毓华撰。生卒年未详。马毓华,字菉斐,江苏上元(今江宁)人。诸生。官陕西候补知府。历任临潼、镇安、凤翔、紫阳、咸阳等县。马毓华为功仪仲子。幼承家学,并以梅曾亮、侯青文、汤贻沥诸老宿游,诗文均入

  • 春秋纲领

    一卷。清吴凤来撰。详见《春秋集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