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墨子

墨子

十五卷。相传为墨翟(约前490-约前403)所撰。墨翟人称墨子,鲁国人,后为宋国大夫。他是春秋末战国初的一位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一生简朴,酷爱和平,他为了宋国的存亡,先后多次游历于齐、卫、楚诸国之间,制止鲁阳文君攻郑,说服公输班存宋,受到楚、越诸国的尊敬。墨翟是由士阶层新上升为地主阶级薄弱势力的代表,他专主三代“圣王”之法,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政治主张,建立了尊天事鬼与非命的矛盾的哲学体系。他聚徒讲学,讲教育,讲哲学,讲逻辑,讲军事,讲政治,建立了墨家学派。墨翟生平的史料比较缺乏,《史记》中没有专门的传略。先秦诸子涉及其生平的有《庄子·天下篇》、《荀子·修身》杨注、《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中的《当染》、《尊师》、《育义》以及《墨子》本书中的《耕柱》、《公输》、《鲁问》、《贵义》等。墨翟的著作及其思想,在汉代以前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汉书·艺文志》只是简单地著录“《墨子》七十一篇”,此时尚无卷数,只有篇数。《隋书·经籍志》著录“《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此后的官史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均著录《墨子》十五卷,墨翟撰。现存十五卷五十三篇,亡十八篇。在佚失的十八篇中,有存目的是《节用》下,《节葬》上、中,《明鬼》上、下,《非乐》中、下,《非儒》上等八篇。宋《馆阁书目》著录十五卷,六十一篇,《中兴馆阁书目》著录十三篇,《通志·艺文略》、《直斋书录解题》、《国史经籍志》皆著录《墨子》三卷。宋濂《诸子辨》称“《墨子》三卷,战国时宋大夫墨翟撰。上卷七篇号曰《经》,中卷、下卷号曰《论》,共十三篇。”他所说的上卷七篇即指《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中、下卷即指《尚贤》上、中、下,《尚同》上、中、下,共六篇。所以,正如宋黄震在《黄氏日抄中说的“《墨子》之书凡二,其后以《论》称者为衍复,其前以《经》称者善文法”。由此可见,在宋代《墨子》一书则有三卷十三篇本和十五卷本并行于世。《墨子》一书内容也十分丰富。其思想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即天志、鬼神观念,主要在《天志》上、中、下,《明鬼》下,《鲁问》;非命的观点,主要体现在《非命》上、中、下,《非儒》下;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主要表现在《贵义》、《尚同》下、《非命》上、中等篇;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史料,主要在《尚贤》上、中、下,《尚同》上、中、下,《兼爱》上、中、下,《非攻》上、中、下等;逻辑思想微言大义的史料,主要在《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之中;军事思想的史料,主要收录在《非攻》和城守诸篇之中。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墨子》在社会上流传愈来愈广,为其整理雕刻、校注发行的人很多。主要有:《墨子》十五卷,明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唐尧臣刻本。民国八年己未(1919)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唐尧臣本初次影印《四部丛刊》本。民国十八年己巳(1929)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唐尧臣本二次影印《四部丛刊》本。《墨子》三卷,明正德元年丙寅(1506)俞弁抄本。《墨子》一卷,明周子义等辑,明万历中刻《子汇》本。《墨子》四卷,明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序绵眇阁刻《先秦诸子合编》本。《墨子注》十六卷,清毕沅校注。清乾隆中镇洋毕氏刻《经训堂丛书》本。光绪二年丙子(1876)浙江书局刻《二十二子》本。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上海图书集成局排印《子书二十二种》本。宣统三年辛亥(1911)育文书局石印《子书二十八种》本。民国九年庚申(1920)上海五凤楼石印《子书四十八种》本。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上海中华书局排印《袖珍古书诸本》本。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墨子闲诂》十五卷,目录一卷,《附录》一卷,《后语》二卷,清孙诒让撰。上海图书馆藏孙诒让稿本,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苏州毛上珍木活字本。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刻本。《墨子间诂》是注释《墨子》的最好注本。流传也最广。此外,还有《墨子》十六卷,清吴汝纶评点,宣统二年(1910)衍星社排印《桐城吴先生点勘诸子七书》本。《墨子校记》清翁方纲撰,上海图书馆藏稿本《墨子集解》张纯一集解,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世界书局排印本。《墨子刊读》清苏时学撰,民国十七年(1928)上海中华书局聚珍仿宋本。《墨经校释》梁启超撰,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墨子守城各篇简注》岑仲勉著,1958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等。

猜你喜欢

  • 石语斋集

    二十六卷。明邹迪光(约1589年前后在世,生卒不详。)撰。迪光字彦吉,江苏无锡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至湖广提学副使。(请见《郁仪楼集》条)迪光以石语名斋,盖用庾信读温子升韩陵山寺碑事,亦高自

  • 博物志

    十卷。晋张华(232-300)撰。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人。西晋文学家。张华少孤苦贫穷,曾以牧羊为生。魏末曾任佐著作郎、中书郎等职,入晋后任黄门侍郎。晋武帝与羊祐等共谋伐吴,遭群臣反对

  • 心泉集

    二十五卷。明何源(约1573年前后在世)撰。何源,字仲深,号心泉,江西广昌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谥靖惠。何源为吏部文选司主事时,张居正以亲故托之,拒不应。缘是引疾归。及为南

  • 四书简题

    四卷。清李元春撰。是书首有自序,言“凡书悉有题,而题四书,简为最先。所题皆阅旧说未能了,思之而得者”。其于旧说引《松阳讲义》、《四书汇参》最多,虽遵朱注,间或也能持平。书中也有关于大义者,如谓成子弑简

  • 发蒙记

    一卷。晋束晳(?-300以后)撰。清马国翰辑。束晳字广微,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人。汉广之后,王莽末,广曾孙孟达避难,因去“”之“疋”而姓“束”。官尚书郎,因《诗经·小雅》中有笙诗六篇“有其声而亡其辞

  • 读易绪言

    二卷。明朝钱棻撰。钱棻字仲芳,浙江嘉善县人。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钱士升子。少承庭训,于《易》尤精。士升尝作《易揆》,此书推衍其未尽之意,以为绪余,故称为“绪言”。首先用八宫各统八卦,作说八篇。

  • 熊士选集

    一卷。《附录》一卷。明熊卓(1643-1509)撰。熊卓,字士选,号东溪,江西丰城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平湖知县,擢监察御史。事迹具详于过庭训《分省人物考》、王兆云《词林人物考》。著有《熊御

  • 别本观古堂汇刻书

    十二种,三十五卷。清叶德辉(详见《郋园先生全书》)编。叶德辉所刻丛书均名“观古堂”,但内容各异。此丛书中所收重要著作有:宋赵汝愚《赵忠定奏议》四卷、《宋忠定赵周王别录》八卷,两书均由叶德辉编辑。赵汝愚

  • 黄帝内经素问注

    二十四卷。明吴昆(1551-1620)撰。吴昆,字山甫,号鹤皋,歙县(今属安徽)人。15岁行医,奋发苦读,精研医典,良有收获。又到江浙等地求师,并在宣城一带行医,声名素著。结合自己行医经验,参照研读医

  • 雍熙乐府

    十三卷。海西广氏编。不著作者。是书凡十三卷。据书中《凡例》称:“声调各应宫律。原分一十七调。今所传者十有二,盖阙其五。”今考12调,分为:黄钟、正宫、大石、小石、仙吕、中吕、南宫、双调、越调、商角、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