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归州志

归州志

①五卷,明郑乔纂修。郑乔,贵州桂林人,官归州知州。州志自嘉靖二十八年(1549)王锡、张时纂修。嘉靖四十年(1561)郑乔莅任,州治旧在江南岸,久雨塾溺,迁江北岸,城工甫成,即纂修州志,《归州志》嘉靖四十三年(1564)刻本。此志以纲挈目,有郑乔自序,训导龚溥跋,郡人李素宝序。千顷堂书目有《归州志》五卷,嘉靖间修,不著撰人。以其时考之,即此志。② 五卷,明张尚儒纂修。州志自嘉靖四十三年(1564)郑乔纂修后,隆庆间知州陈琛修《秭归外志》,久佚不传。至万历间又有修志之举,今存卷三典赋志,其目为雉庸、区署、校舍、增庙、租庸、驿递、津要、兵防、刹宇、祥异。卷四人物志,其目为贤达、选举、貤封、逸行、女士、流寓、方技。考其义例近于琐冗,而搜采颇详。秩官一类,原书已亡。后之续修,得前三书为底本,由万历上溯,增补隙漏,裨益必多。③ 十卷。清李炘修,陆仲连、向国庠等纂。李炘,字心湖,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区)人,官归州知州。陆仲连,浙江杭州人,岁贡。向国庠,本州人,拔贡,官松滋教谕。归州志乘,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州牧王锡九纂《归州志》二卷,四十三年(1564),州牧郑乔纂《归州志》五卷,传本甚少。乾隆五十四年(1789)州牧熊仪东纂《归州志》一卷,万历三十七年(1609)张尚儒修《归州志》五卷散佚。嘉庆二十一年(1816)李炘任知州,延陆仲连等纂修州志,时值白莲教起义之际,图书皆为灰烬,搜罗断简残篇,采访遗文故实,凡山川、形胜、风俗、沿革、城池、学校、里社、津梁,四境之内百物之产,田赋、徭役、人物、选举之数,兵守、防御、金石、文章之类,闻见所及,悉载简端,分门别类,提纲挈目,至二十二年(1817)书成。《归州志》嘉庆二十二年刻本。全书十卷,分:地舆志、建置志、祠祀志、田赋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政典志、兵防志、艺文志十纲。此志于典籍亡佚,搜辑不易而汇成此编,为州志之权舆,足资考证。此志尚有同治五年(1866)余思训增刻本。④ 十卷,首一卷,清沈云骏修,刘玉森纂。沈云骏,字仲骧,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举人,官归州知州。刘玉森,字璞斋,湖北黄陂人,举人。州志嘉庆时纂自州牧李炘,同治五年(1866)州牧余思训续修,仅加序补图,少有增损。光绪八年(1882)沈云骏莅任,延刘玉森等重修,成书。《归州志》光绪八年刻本。全书十卷。志分:地舆志、建置志、赋役志、学校志、军防志、秩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九纲。此志分纲立目,与前志略有不同,此编删祠祀志,以坛祠、官庙、寺观附建置志,别立学校志一门。地舆星野类,楚省各郡州县志,概以翼轸敷引,此据李春圃分野求源而增入。山川、古迹详加采访,如牛角山即旧志的牛角朝云,并据实增加数条。此删前志政典类所载盐法、育婴堂。以学校教育人才,转移风俗,立专志以示重文教,所载学政、学田、书院、宾兴详实胜于前志。军防志,沿录前志。秩官志,武秩自游击以下,前志概未登载,此因改水师为陆路,特将千总以次,一律编入。艺文志,归州濒临大江,为入蜀要区,贤哲往来标题甚众,闻见所及备录无遗。此志续同治志,仍以嘉庆志为底本,证今稽古,补旧增新,编葺完备,较有条理。⑤ 十七卷。清黄世崇纂修。黄世崇,字石珊,湖南湘阴人,举人,官归州知州。州志光绪八年(1882)知州沈云骏修,距黄世崇任时仅二十年。其锐意修志,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书成。《归州志》光绪二十七年刻本。共十七卷,分沿革、疆域、职官、选举、人物、列女六表,分户役、学校、祠祭、武备、营缮、山水、艺文七志,终于列传。其义例,序次不无可议,此志注重在图,其自序,下车之始,即详考古山川道里,创开方舆图。归州志自嘉庆李炘修志后,同治续修,卷目一依旧志,只增补图说。此志以图绘为首务,可见晚近风气图文并重。黄世崇任兴山县会修《兴山志》,任利川县令修《利川志》,兹移归州任又修《归州志》,则究心志事,不同于风尘俗吏。

猜你喜欢

  • 杭州艺文志

    十卷。清吴庆坻撰。吴庆坻(约1839-1899),钱塘人,生平不详。该志出自《光绪杭州府志》,光绪五年(1819)知府龚嘉俊主持修撰,吴庆坻编纂,历十二年成稿,未曾刊刻,即告流失散佚。后杨复从杭州抱经

  • 宝山县续志

    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张允高修,钱淦、袁希涛纂。张允高,字藻翔,直隶丰润人,附生,清宣统四年(1812)知宝山县事。钱淦,字印藉,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三十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 小学分节

    二卷。清高熊徵(生卒年不详)撰。熊徵字渭南(今广西省岑溪县)人,顺治十七年(1660)副榜贡生,官至浙江都转盐运使。是书只将朱熹《小学集注》略为随章分解,特使童子读之易于明而已。该书《四库全书总目》有

  • 屈宋古音义

    三卷。明陈第撰。陈氏既撰《毛诗古音考》,复以《楚辞》去《诗经》未远,《楚辞》音亦属古音,遂取屈原所著《离骚》等二十五篇,除去《天问》一篇,得二十四篇;又取宋玉《九辩》九篇、《招魂》一篇;又增以《文选》

  • 周易姚氏注

    一卷。辑佚书,吴姚信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姚信字德璠,吴兴人,官至吴太常卿(《七录》云字元直),其事不见于《三国志》。此书据《经典释文·叙录》为十卷,《七录》作十二卷。《隋书·经籍

  • 彭椒岩诗稿

    二十二卷。清彭开祐(约1691年前后在世)撰。彭开祐,字孝绪,号椒岩,娄县(今上海松江)人,生卒年均不详。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至武冈州知州。此集有《瞻云稿》、《游琴稿》、《一螺稿》各六卷,《

  • 行素草堂金石丛书

    二十二种,一百四十卷。清朱纪荣编。朱纪荣刻有《槐庐丛书》、《经学丛书》,其生平事迹详见前书之介绍。金石之学始于六朝,南朝梁元帝集录碑刻,编《碑英》一百二十卷,是为金石学最早著作,至宋代而兴盛,迄清代而

  • 玉篇直音

    二卷。题陈顾野王撰。书首有顾野王序文及启,而无字数。其分部曰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人物类、身体类、衣服类、人事类、宫室类、珍宝类、器用类、花木类、饮食类、鸟兽类、文史类、声色类、干支类、数目类、通用

  • 乾坤大略

    十卷。补遗一卷。清王余佑(1615-1684)撰。余佑,字介祺,自号五公山人,直隶新城(今属河北)人。明末随父起兵抗击李自成军。入清后,隐居易州(今河北易县)五公山,教授生徒,不求闻达。史传称其“尝受

  • 劬书室遗集

    十六卷。清金锡龄(生卒年未详。)撰。金锡龄字伯年,号芑堂,广东番禺(今广州)人。道光举人。同治初元诏举孝廉方正,阖邑荐举,力辞;截取知县到班,不愿出仕。年七十得国子监监丞衔、七十八赏加光禄寺署正衔。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