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御定医宗金鉴

御定医宗金鉴

九十卷。清吴谦(生卒年不详)等编。吴谦字六吉,歙县(今属安徽)人。乾隆年间曾任太医院判,乾隆四年(1739)奉敕与刘裕铎主编此书。吴氏认为古医书有法无方,唯《伤寒论》、《金匮要略》始有法有方,而诸注又随文附义,难以传信,便自为删定,书成八九,乃奉敕,便就未成之书加以增续,编成此书。又名《医宗金鉴》。此书为丛书,共十五种,九十卷,约八十二万字。包括《订正伤寒论注》十七卷,《订正金匮要略注》八卷,《删补名医方论》八卷,《四诊心法要诀》一卷,《运气要诀》一卷,《伤寒心法要诀》三卷,《杂病心法要诀》五卷,《妇科心法要诀》六卷,《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六卷,《痘疹心法要诀》六卷,《种痘心法要旨》一卷,《外科心法要诀》十六卷,《眼科心法要诀》二卷,《刺灸心法要诀》八卷,《正骨心法要旨》四卷。内容涉及医学理论、诊断、各科经治、方剂、针灸与运气等诸多方面。其中《订正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为吴氏自己所作。吴氏订正二书是因医书自从《素问》、《八十一难经》有论无方,有论有方者始自张机《伤寒论》,然《伤寒论》为诸医所乱,《金匮要略》注者罕有发明,其说不详,故订正二书,纠讹补漏,以标证治之正轨。《删补名医方论》是针对古辑医方者往往只题某丸、某散治某病,不知病状相似者往往病之不同,古人论消息、君臣佐使有其宜,攻补缓急有其序,或以相辅为用,或以相制为功,或以相反相激、巧投而取效,必明制方之意,而后才能详审病源,以进退加减,故方论并载。《四诊心法要诀》为取宋崔嘉颜《脉诀》,参以《内经》而成,阐论虚实表里之要。《运气要诀》为阐述《素问》五运六气之理。认为运气虽不可拘泥,亦不可偏废。《正骨心法要诀》认为古虽有此术,而专门论述之书甚少,唯有薛己《正骨类要》,此书补其遗。其余诸科心法要诀为详尽论述杂证之变。全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论述扼要,选方精粹,有图有说,多为七言歌诀,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曾用作太医院教科书。是切于实用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医家颇有影响,流传极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根据古义,而能得其变通,参酌时宜,而必求其征验。寒热不执成见,攻补无所偏施。”有乾隆七年(1742)武英殿初刊本、《四库全书》本、光绪二年(1876)江西书局刊本、1954年锦章书局铅印本。

猜你喜欢

  • 鲁斋心法

    元许衡(见《读易私记》)撰。该书刻于嘉靖元年(1522),前有怀庆府知府韩士奇序,称“正德庚表,得《鲁斋全书》,其行实文章备之矣。既而得其写本《心法》,细阅之,的然见我鲁斋行实文章所以重于世者,悉自录

  • 牟子丛残

    一卷。民国周叔迦(生卒年不详)辑。《牟子丛残》一书,为周叔迦辨雪牟融所作《理惑论》真伪公案而作。故此书首先录牟子《理惑论》全文,广采他家之文,以为辨正。次录一切经音义之牟子《理惑论》音义,然后为周叔迦

  • 兰亭续考

    二卷。宋俞松撰。俞松,字寿翁,钱塘(今属浙江省)人。仕履无考,惟高宗临本跋内,有“承议郎臣松”之语。此书后有自跋,跋中称甲辰书于景欧堂,可推断此书成于宋淳祐四年(1244)。此书是继桑世昌《兰亭考》后

  • 来云阁诗稿

    六卷。清金和(1818-1885)撰。金和字弓叔,号亚匏。江苏上元(今南京)人。诸生。擅诗,诗多长篇,具有散文化的特点。其诗篇多为反映社会政治之作。著有《秋蟪吟馆诗钞》。此编分六集。《然灰集》:撰者自

  •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

    三卷。李琪(生卒不详)撰。李琪字孟(梦)开,亦字开伯,号竹湖,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生平不详,宋宁宗庆元二年进士,曾任国子司业。此书以诸国为纲,而以其国之事见于《春秋》者类编为目,前有序,后有论断。第

  • 河工书

    不分卷。不著撰人。嘉靖间,兰阳、仪封、延津、封丘、考城泛溢冲决,当地官府征发数万人,银数十万两,中州河工之甘苦,有人叹之,因记录成书。《河工书》旧刻本不分卷。其总目共列书札九篇。篇一,与总河部院刘公晋

  • 吕氏春秋

    二十六卷。相传为秦吕不韦(?-前235年)撰。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吕氏春秋》有二十六篇。今本凡十二纪、八览、六论:纪所统子目、六十一、览所统子目六十三、论所统子目三十六,实一百六十篇。另外,《汉

  • 俗语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此书杂录古今谚语及方言,标其原始。凡经史、小学诸书,均有采据。其采自说部者,并各注书名于其下,虽是解释常言,但考证颇近于古。然如释大夫称主,引《左传》及《国语》为证,而《周礼》以主

  • 农说

    一卷。明马一龙(1490-1562)撰。马一龙,字负图,一字应图,号孟河,溧阳(今江苏溧阳)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马一龙辞官后,亲自从事农业生产,痛感农夫不会讲哲理,而那

  • 通鉴纲目释地纠谬

    六卷。补注六卷。清张庚(1685-1760)撰。庚字长庚,一字浦山,号瓜田,晚号弥伽居士,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著有《通鉴纲目释地纠谬》、《画徵录》、《强恕斋诗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