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昌言

昌言

汉仲长统(179-220)撰。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西南)人。长统敢直言,不拘小节,时人称为“狂生”。州郡召用,皆称疾不就,后任尚书郎参曹操军事。《昌言》又名《仲长子昌言》,“昌”即“当”义,“昌言”即“当言”之义。据《后汉书·仲长统传》载,此书“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十二卷,《录》一卷,列于儒家类;《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十卷,列于儒家类;《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二卷,仍列于儒家类。此书大部分内容已逐渐佚失,本书之内容仅具原来十分之二三。该书《论天道》篇对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及天人感应等观念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明确提出了“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认为所谓天道无非是星辰运行,四时代序,“所贵乎用天之道者,则指星辰以授民事,顺四时而兴功业”,而吉凶妖祥,则实不足取。该书《理乱篇》提出了“存亡以之迭代,治乱从此周复,天道常然之大数”的观点,他把封建王朝的兴亡过程分为“伪假天威”、天下已定,“贵有常家,尊在一人”、昏君信任奸邪,终致亡国的三个阶段。他提出了关于封建国家兴亡治乱的深刻见解,同时又带有循环论之局限性。在政治方面,仲长统提出了变法的观点,主张实行“中和之政”,以德教为本,以刑罚为辅。在人生方面,仲长统既对现实不满,又苦于寻不到出路,故表现出对庄子思想的向往,幻想“乐志”,以求超脱,提出所谓“逍遥一世之上,永保性命之期”及“六合之内,恣心所欲”的人生主张,对魏晋清谈有一定影响。《昌言》中之《理乱》、《损益》、《法诫》三篇残文,存于《后汉书·仲长统传》中;唐魏徵《群书治要》节引《昌言》九段,分属于《道教》、《寿考》、《君臣》诸篇;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亦有几处引文。明清时期始有辑本。明叶绍泰辑一卷本,收入《增订汉魏六朝别解》中;清马国翰拾补散佚,辑为二卷,刊入《玉函山房辑佚书》中;严可均辑本二卷,收《全后汉文》中;《丛书集成初编》所录为明胡维新所辑之一卷本,书名为《仲长统论》。另外,还有清嘉庆中所刻《四录堂类集》本。

猜你喜欢

  • 声韵考

    四卷。清戴震撰。戴氏生平见“方言疏证”。《声韵考》是一部考辨阐发声韵源流的著作,条例略仿顾炎武《音论》,而精博过之。戴氏论转注同义相受颇得汉以后不传之旨。历考反语本原于汉魏经师,非始于释氏字母,所论殊

  • 周秦刻石释音

    一卷。元吾邱衍(1272?-1311)撰。邱衍字子行,号竹房,又号竹素,人称贞白先生,亦称吾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隐居不仕,授徒以终。通经史百家之言,工篆籀,精文字音韵之学。著作尚有《续古篆韵》、

  • 上元江宁乡土合志

    六卷。陈作霖编。宣统二年(1910)江楚编译局刻本。陈作霖,字雨生,号伯雨,晚号可园,清末民初江苏南京人。历任金陵官书局分校、奎先书院山长、上江两县学堂堂长、江楚编译官书局分纂、南洋官报局总纂、江苏省

  • 战国人才言行录

    十卷。明秦瀹撰。瀹为无锡(今属江苏)人,生卒仕履均不详。该书成书于隆庆年间(1567-1572),主要分类编次战国时代著名人物的言行事迹,自魏文侯起,至荆轲止,共149人。书中内容皆钞录《战国策》和《

  • 诗经音韵谱

    五卷。《触解》一卷。清甄士林撰。士林字毅庵,汝州(今河南汝州市)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曾任平原县知县,罢官后主讲于清源书院,本书即成于此时,卷首有著名学者马瑞辰序,又有自序、例言、四声指掌图、

  • 洗冤集录

    见《洗冤录》。

  • 孔子师弟年表

    一卷。清林春溥(详见《春秋经传比事》)撰。林氏以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弟子相随,考事征年,相因互见,非合证不明,于是据《史记》有关记载,列表说明孔子弟子。其姓名见于《论语》者,则附于后。又参考《春秋》三传

  • 御书法帖

    十二卷。清圣祖赐诸臣御书,张英、韩等汇摹于康熙四十年(1702)。康熙三十九年六月,命召诸臣于畅春园拟皇太后万寿无疆之赋文,钦定出甲乙等次;随后又于次日恩赐诸臣御书各一幅;诸臣喜不自胜,恭摹入石。康熙

  • 宝丰县志

    二十四卷,清陆蓉修,武亿纂。陆蓉,字镜塘,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任知县。武亿详见《偃师县志》。宝丰县志,自乾隆八年(1743)重修后,四十余年未修。陆蓉上任十年,时以修志为念

  • 论语王氏说

    一卷。魏王朗(155-228)撰。清马国翰辑,朗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北)人。官至乐平乡侯。通经学,曾著有《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今仅存《论语王氏说》辑本。但《三国志》本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