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易见

易见

九卷。清贡渭滨撰。贡渭滨字羡溪,丹阳人。此书前列易序传,序诸儒姓氏易学源流,邵子、程子、朱子《纲领》以及《筮仪五赞》、《经传音释》、《本义异同》、《程传异同》,不入卷数,末尾附有《启蒙大旨》,也不入卷数。其解经以《本义》为宗,而杂录先儒旧说以足之。但往往曲相迁就,如坤《彖》“先迷后得主”,以《文言》“后得主而有常”考之,应该以“主”为句,以阳为阴主故。贡渭滨附合《本义》主张利之读,乃说“主利不主于迷,而主于利”。又渐爻辞九三、九五取象于妇,《本义》于九五取“六二正应在下”为解。于九三则说“九三过刚不中而无应。”于《彖传》说,“自二至九五位皆得正,故其占为女归吉”。前后自相抵牾。贡渭滨则说艮非妇,只是以二为阴,所以才这么说。但何以处九三呢?这也是偏主之过。《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猜你喜欢

  • 桥西杂记

    一卷。清代叶名沣(生卒年不详)撰。叶名沣字润臣,汉阳(今属湖北)人。道光举人,官内阁待读,著有《周易异文疏证》、《礼记郑读疏证》、《战国策地名考》等书。此书属于杂记见闻,内容较杂,题名“桥西杂记”是因

  • 李克书

    一卷。周李克(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李”或作“里”,古字通用。李克为魏文侯之相。《汉书·艺文志》载儒家《李克》七篇。佚已久矣。然《文选·魏都赋注》,明引《李克书》三语,最可珍贵;马国翰又从他书

  • 天玉经内传

    三卷、外编一卷。旧本题唐杨筠松(详见《撼龙经》)撰。此书不见于宋代诸家书目,传说杨氏师弟秘之不行于世,宋代吴克诚遇真人得受此经,其子吴景鸾发明其义,撰《天玉经外传》。据此,知其书始出于宋,是否为唐人之

  • 四书章句附考

    四卷。家塾读本句读 一卷。清吴英及其子至忠撰。吴英字伯和,江苏吴县人。是书首有吴英自序,言命其子忠遍觅借古本四书,求疏释四书之书。以求《朱子章句集注》最后改定本及传写未误者,别录一部,而私记考证附于后

  • 家范

    十卷。宋司马光撰。是书卷目与《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相同。首列《周易·家人》卦辞,及节录《大学》、《孝经》、《尧典》等诸篇之语为全书之序。以诸经治家之语为纲领,其大旨归于义理。全书十九篇,皆用裒

  • 元朝名臣事略

    十五卷。元苏天爵(1294-1352)撰。苏天爵字伯修,学者称滋溪先生,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国子学生出身,官至浙江行省参知政事、礼部侍郎等职。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奉命领兵镇压,病死军中。他熟习辽、金

  • 五经不二字音韵释文

    五卷。清庄缤澍缉。首有缤澍自序。此书是继《四书不二字》之后而作的。对五经白文及传注作了统计,其字为《四书不二字》所无的,有二千二百多字。以前梁溪邹氏辑有《五经音韵合注》一书,只标音韵,不专主韵府,又不

  • 仪礼石经校勘记

    四卷(石经汇函本)。清阮元(1764-1849)撰。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提倡朴学,主编《经籍纂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著有

  • 顺庆府志

    十卷,清李成林修,罗成顺等纂。李成林,辽东人,曾任顺庆府知府。罗成顺,举人。《顺庆府志》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共十卷。此志目录不分卷,总列三十门,依次为图考、星野、形胜、山川、建置、沿革、城池

  • 熹朝忠节死臣列传

    一卷。明吴应箕(详见《启祯两朝剥复录》)撰。熹宗当朝时,宦官魏中贤乱政,因此而死者甚众。应箕择其中十六人各为之立传。该书内容详赡,文辞典雅,每传之后皆系以赞语,可与《启祯两朝剥复录》同观。罹难诸臣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