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朱子不废古训说

朱子不废古训说

十六卷。附朱注引用文献考略四卷。清李中培撰。李中培字根五,广东梅县(今广东梅县)人。是书系中培在《朱子不废古训说》课稿基础上参稽群籍而成。首叙《论语》、《孟子》及《礼记》、《中庸》、《大学》各注疏源流,次叙朱子裒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集注章句,引用古训诸说根柢以及唐宋诸儒解说。书名《朱子编辑更改颠末》,依次分别用古训之例凡五:一曰引其说而系其氏,二曰但称旧说、一说、或曰,三曰因其训诂而不标其姓字,四曰本其文义而稍有更易,五曰达其意旨,异其说辞。又以为《论语》、《孟子》、《礼记》三经历代笺疏不下数百家,自元明以来解说者尤悉数难终,大约言义理者十分之九,言典故者十分之一,而专门考证异同者又只占百分之三、四。于是说中加注,专为义旨、典制、名物、训诂诸说聚讼及声音、句读疑似混淆者,特为拈出辩论。又于制度、器物非可想象而得者,比附本文作为一图,而制度有等级,名物有数目,众说互异,难于枚举者,均作一表。其自为考证者凡四百九十二条,附于各说下;另依四书次序作一总目,以便查检。又以为《朱子四书章句集注》所引贤儒之说,子史之语,虽称其姓字标其书名,而读者于先正品学著述,古书传授源流,尚未缕悉,复从正史及他志传谱录中摘抄,汇为四卷。简末系以朱子本传及贤儒从祀孔庙考。是书条理周密,虽尊信紫阳,而后儒辩论与朱子不同者,间或也有所采掇。书前有陈继昌序及自序。该书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本。

猜你喜欢

  • 北宋二体石经宋拓残本

    一卷(影印本)。罗振玉辑,民国十二年(1923)印于天津。所收《易经》八行,从《升卦》“曰允升大吉”起,至“无所疑”止;《尚书》五十行,从《武成》“壬辰旁死霸”起,至《洪范》“三日祀四”止;《诗经》十

  • 烬余稿

    六卷。明颜木撰。生卒年未详。颜木,字维乔,湖北应山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除许州知州,攻亳州(治在今湖北亳县)知州。《明史·文苑传》附在王廷陈传末。著有《随志》二卷,此书不题撰人姓名,序后亦但

  • 韩诗遗说考

    五卷。韩诗外传附录一卷。清陈乔枞(1809-1869)撰。陈乔枞字朴园,福建闽县(今闽侯)人,曾任江西临江、抚州知府。《韩诗遗说考》为作者《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之一种。作者传其父陈寿祺辑佚之说,续成《

  • 孝经大全

    ① 十卷。明江元祚编辑。江元祚字邦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藏书家。跟项圣谟合编有《墨君题语》。是书开首录崇祯六年正月上谕一道,有葛寅亮序及元祚自序。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集。甲集包括孝经考、

  • 岁寒堂诗话

    二卷。宋张戒撰。张戒,字不详,正平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五年(1135)四月因赵鼎荐,得召对,授国子监丞。绍兴八年(1138)以兵部员外郎为监察御史,累官至司农少卿,旋坐疏留赵鼎改外任。后以佐宣教郎主管

  • 毗陵人品记

    十卷。明吴亮撰。亮字采于,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吴中行长子。生卒不详。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毗陵,即明代之常州。该书主要记叙历代常州名人的事迹,是在毛宪旧本的基础上增修而成。书

  • 洛诰新解

    一卷。温廷敬撰。温廷敬为中国近代学者,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书序》说:“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始来告卜,作《洛诰》。”但是《洛诰》中的文字多不易理解。然而地下考古发现则给人们带来了解决一些难题的希

  • 古今律历考

    七十二卷。明邢云路撰。邢云路字士登,安肃(今河北徐水)人。万历进士。曾任河南佥事,陕西按察副使等职。其书详于历而略于律。只六卷讲音律,辨黄钟三寸九分之非,甚为精当,余无新意。六十六卷讲历法,从六经到明

  • 韩子迂评

    二十卷。元无名氏撰。原书序署“至元三年(1337年)秋七月庚午,结衔题奎章阁侍书学士。”旧本题明门无子评,门无子生卒年及生平不详,但显然在门无子前早有《韩子迂评》。序中称“今天下所急者,法度之废。所少

  • 顺斋先生闲居丛稿

    二十六卷。元蒲道源(1260-1336)撰。蒲道源,字得之,号顺斋。兴元(今属陕西)人。初为郡学正。皇庆中征为国史院编修官,进国子博士。不求仕宦,平时闲居之日为多,因此其子机裒辑父遗稿,题为此名。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