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海昌外志

海昌外志

八卷。明谈迁撰。谈迁(1594-1657),浙江海宁人,原名以训,字观若,又字孺木。初为诸生。好审古今治乱,熟于掌故,后入史馆,潜心于明史研究,积数十年心血,著成《国榷》,又著《北游集》、《枣林集》。对地方文献征集考订十分重视,视为国史重要资料之一。他对方志理论也有阐发,认为方志导源于《周官》外史所掌四方之志,其后历朝历代多有纂修。主张方志编纂须广征博收,力求资料丰富翔实。只有“穷搜僻采”,方能达到此要求。由于修志“权衡人物之间,易生怨谤”,故主张修方志者必德才兼备始胜任,修志“非笔陋者”所任。海昌即浙江之海宁县,以吴有海昌郡,故名。《海昌外志》作于崇祯年间,抄本不分卷。第一为地志,分六目,有沿革、形胜、山水、都鄙、风俗、物产;第二为食货,分五目,有户口、田赋、课程、徭役、监利;第三为职官,分四目,有令佐、师儒、杂秩、武弁;第四为建置,分六目,有城郭、公廨、泮宫、祠庙、邮梁、寺观、第五为选举,分五目,有甲科、乡举、明经、封荫、荐辟;第六为人物,分十一目,有儒林、忠直、文苑、宦绩、高行、孝友、隐逸寓贤、方伎、烈女、玄释;第七为丛谈,分四目,有祥异、古迹、丘墓、佚事、第八为艺文,分二目,有典籍、遗文。谈迁为著名史学家,熟悉历史典故,此书体例较善,内容载述较完备,考订也精审。现有明崇祯二年(1629)纂,清顺治四年(1647)增补康雍间抄本,旧抄本,清抄本,民国抄本,抄本。

猜你喜欢

  • 春秋年表

    一卷。撰者不详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春秋四二十国年表》一卷,不知何人作。自周而下,次以鲁、蔡、曹、卫、滕、晋、郑、齐、秦、楚、宋、杞、陈、吴、越、邾、莒、薛、小邾。”因此表正二十国,因此《四

  • 说文解字翼征

    十四卷 朝鲜朴瑄寿(生卒年不详)撰。瑄寿字温卿,号温斋,潘南人。宪宗己酉进士,登李太王甲子文科,官工曹判书。是编汇辑商周吉金文字,依《说文》之序,一一加以解释,欲以商周古文匡正《说文》之失。然朴氏未深

  • 憺园集

    三十八卷。清徐乾学(1631-1694)撰。徐乾学字原一,号健庵。江苏昆山人。康熙九年(1670)第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编修,累官至刑部侍郎。徐乾学为顾炎武之甥,阎若璩等人也多客居其家,师友渊源,加上家

  • 无锡志

    四卷。不著撰人姓氏。明《千顷堂书目》有元王仁辅《无锡县志》二十八卷,与四库馆藏本卷数不符,又《明史·地理志》载洪武二年(1369)始改无锡州为县,认为是明志。缪荃孙认为是元志,他说卷数未核实及书名以州

  • 临川文献

    八卷。清胡亦堂(生卒年不详)编。胡亦堂,字二齐,慈溪(今浙江绍兴市)人,顺治八年(1651年)举人,官临川知县,后行取主事。著有《临川文献》。此集所选均为临川一县之文。宋有晏殊、晏几道、王安石三人,明

  • 汉碑引经考

    六卷。(附引《纬考》一卷)清皮锡瑞(详见《经学通论》)撰。收集汉碑始于宋朝,自此以后有关著录渐多。但是嗜好古董者少有发明,喜欢收藏者又昧于考订。朱百度虽有汉碑征经之作,但止有传《周易》一卷。皮锡瑞此书

  • 唐文鉴

    二十一卷。明贺泰(生卒年不详)编。贺泰字志同,吴县(今属江苏)人。宏治己未( )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巡按福建。此书杂采唐文,所见颇为隘陋。然据林瀚序称有《两汉文鉴》、《宋文鉴》,惟《唐文鉴》缺焉。故此

  • 古文孝经荟解

    四卷。附孝经别录 四卷。清洪良品撰。洪良品于经笃信古文,著述有《古文尚书辨惑》、《古文孝经荟解》等。洪良品认为现行《古文孝经》鲍廷博刻本与班固所见同为真古文,胜于刘炫所传。因而是书专主鲍刻本,博引诸家

  • 书蕉

    二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记》条)撰。此书杂抄古今名物训诂及奇文隽字可供词藻之用者,随笔札记,分上下二卷。上卷又分勿勿非匆匆、胎卵二族、相马、花刑、杨用修、颖慧、青岚帚、玉米田、胭脂虎、簏簌、禹穴

  • 偃曝余谈

    见《偃曝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