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石遗室文集

石遗室文集

十二卷。《续集》一卷。《诗集》十卷。《补遗》一卷。《朱丝词》二卷。《诗续集》二卷。清陈衍(1856-1937)撰。陈衍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京,作《戊戊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变法失败后,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邀往武昌,任官报局总编纂。后任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辛亥革命后,讲学于南北各大学。后寓居苏州,与章炳麟、金天翮共同倡办国学会,任无锡国专教授。能诗,所作《石遗室诗话》,是“同光体”诗派的主要评论著作。著有《石遗室诗集》《石遗室文集》,《元诗纪事》、《全闽诗录》、《八家四六文补注》、《石遗室诗话》、《石遗室丛书》,辑有《近代诗抄》等。此为文集十二卷,诗集三卷,补遗一卷本,为光绪乙巳(1905)刻本。但又有该刻本的另一种,则为诗集十卷、补遗一卷、朱丝词二卷、诗续集三卷。其自叙和前三卷与前完全一致。第四卷为丙午、第五卷为己酉、第六卷为壬子、为第七卷为乙卯、第八卷为戊午、第九卷为己未、第十卷为庚申。则为光绪三十二年(1902)至民国九年(1920)之作。朱丝词二卷,收词三十九首。续诗二卷,为壬戍至丁卯之作,即同治元年(1862)至民国十六年(1927)之作。有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民国间刻本。

猜你喜欢

  • 国子监则例

    四十五卷。汪廷珍撰。汪廷珍,字瑟庵,江苏山阳(淮安)人。乾隆进士。历任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道光时兼管国子监事务。有《实事求是斋诗文集》。是书卷一至卷六为亲诣释奠临雍各典礼,卷七至卷十五为绳愆厅监丞所

  • 匡林

    二卷。清毛先舒(详见《声韵丛说》)撰。本书皆是先舒议论之文。其阅考苏轼《志林》所记诸事,并取他人论同一事的文句一并录入,进行驳正论说,形成若干篇。是书立名《匡林》,当为匡正《志林》之意,或取聚众意谓“

  • 三百篇原声

    七卷。清夏味堂(详见《诗疑笔记》)撰。此书分元声一类、声三十、大类二、小类三。分类过细,广立名目,徒滋淆惑。声证一篇,配置凌杂。标识多加口旁,以为从口,尤其妄诞不经。考证古音,自郑顾江以来诸家分部以通

  • 顾氏遗书

    见《武陵山人遗书》。

  • 韵法本俗

    一卷。清丁恺曾撰。恺曾字萼亭,日照(今山东日照县)人。雍正间拔贡。尚撰《望奎楼诗文集》、《说书偶笔》、《西海徵》等。是书分四目:曰四声七音、曰反切之法、曰合声、曰诗韵通转。其名曰“本俗”者,以“本”者

  • 东岩集

    六卷。明夏尚朴(1466-1538)撰。夏尚朴,字敦夫,号东岩,广信永丰(今江西永丰县)人。少师娄谅。正德初赴京会试,见刘瑾乱政,不试而归。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官至南京太仆少卿

  • 过江集

    四卷。清史申义(1661年-?年)撰。史申义,字叔时,一字蕉饮,另说号蕉饮,江苏江都人,卒年不详。十五岁补诸生时,已凭《琼花赋》、《霜钟赋》等篇闻名于时,与同乡顾图河用诗学相切磋,故同有诗名,时称“维

  • 切韵求蒙

    一卷。清梁僧宝撰。梁氏本名思问,字伯乞,号寒白退士,顺德(今广东顺德县)人。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精音韵学,尚著《四声韵谱》十六卷。二书相辅而行,是阅读《广韵》的参考书。《切韵求蒙》是表现中古语

  • 补读书斋遗稿

    十卷。《年谱》一卷。清沈维鐈(约1777-1849)撰。沈维鐈,字子彝,一字鼎甫,号梦酴,浙江嘉兴人。嘉庆进士,五任学政,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工部左侍郎。少时曾受学于鸳湖

  • 续复古编

    四卷。元曹本(生卒年不详)撰。曹本字子学,大名(今属河北)人。尝为都昌丞,调官京师,出佐信州幕府。是书为订补张有《复古编》之作,体例悉仍《复古编》之旧,而字数大增:张书二千七百六十一字,是书六千零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