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学卮言

经学卮言

六卷。清孔广森(1752-1786)撰。广森字众仲,一字约,号轩,山东曲阜人,经学家、音韵学家、数学家,孔子六十八代孙。乾隆辛卯进士,官翰林院检讨。广森以年少为官,又是翩翩华胄,人称卫洗马、王长史,争与之交。但他天性淡泊,专心著述,不与权贵相交。后陈情归养,筑“仪郑堂”,读书其中。为讼所累,奔走江淮河洛间。以父母辈相继去世,哀毁过度,英年早逝,仅三十五岁。广森从小聪颖特达,曾受经于戴震、姚鼐,尽传其学,博涉经籍,经史训诂,六书九数,无不贯通。崇尚考证,长于《春秋》、《大戴礼记》,尤其精于《公羊》学,撰《春秋公羊通义》十一卷,对经文经学,删其支离,存其精粹,又博采汉晋以来注释《春秋》之书,综览《左传》、《穀梁传》等书,择善而从。认为孔子有帝王之德,而无其位,乃以《春秋》为治天下之法,损益六代礼乐文质经制,发为文章,垂训后世,以更风俗、明仁义、兴政教,而《春秋》之为书,本天道,用王法,理人情。不奉天道,王法不正;不合人情,王法不行。所谓“天道”,即时、月、日;所谓“王法”,即讥、贬、绝;所谓“人情”,即尊、亲、贤。三者合而为三科九旨。三科九旨既布,则错综酌剂,相须成体。其《大戴礼记补注》十三卷,博稽群书,多考众说,“使二千余年之古经传复明于世,用力勤而为功巨”(阮元《大戴礼记补注·序》)。其《诗声类》十二卷,推偏旁以谐众声,分左韵为十八部,分古音为阳声、阴声各九部,提出阴阳对转之说,对古韵学有所发明。其释《易》,多主汉儒学风,讲究互体、爻辰及乘承比应。又明律算,于算术也有所贡献。善文学,工骈文。其骈体文兼有汉魏六朝初唐之胜。他著还有:《礼学卮言》六卷、《少广正负术》内外篇六卷、《仪郑堂文集》二卷、《仪郑堂骈俪文》三卷、《轩孔氏所著书》六十卷等。本书是以《易》、《书》、《诗》、《尔雅》、《论语》、《孟子》、《左传》为次,撮取经文数字标目写成的经学札记,虽不及所著《礼学卮言》精要,也颇多名解。如“则不疑其所行也”一条,认为古文偏旁多省略,“不疑其所行”,实际上说的是“所行不礙”,下文“阴疑于阳”,也是“阴碍于阳,他如《小畜·象传》:“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升象传》:“升虚邑,无所疑也。王用享于岐山,顺事也”,《既济象传》:“三年克之惫也,终日戒有所疑也”,不但文义当训为“碍”,而且其韵可证。只有贲卦“六四当位疑也”,与乾卦所说“或之者疑之也”义同,是疑惑之“疑”。“予亦念天即于殷大戾肆不正”一条,认为古有训“肆”为“大”的,“肆不正”义近“大戾”,以表明丁宁;也可训作“是伐是肆”之“肆”,指殷为不正,因此肆伐之。而“予惟率肆矜不”,“肆矜”乃是“肆赦”之意。同字异训,经书中常常可见,应揣度文理,不能把“肆”一概训解为“故”。这二说都极明通。又“江汉浮浮,武夫滔滔”一条,认为江汉之广大,武夫之众强,不待言说,因此《传》转认为江汉众强似武夫,武夫广大似江汉,互文解释,因为“滔滔”、“洸洸”都本是形容水的词语,推原诗意,是想以江汉比拟武夫,古代善于说经的就是如此,恐怕后学之人认为是转写失误,因此特地拈出加以重申,这尤其足以纠正王引之《经义述闻》根据《风俗通义》改易经文的弊端。至于广森深韪“五天帝”就是“上帝”之说,乃是泥守郑学而造成的失误。有《轩所著书》本,《皇清经解》卷七百一十一至七百一十六收录,《指海》第二十集也收录。

猜你喜欢

  • 惺堂文集

    十四卷。明史桂芳(约1568年前后在世)撰。史桂芳,字景实,号惺堂,江西鄱阳(今波阳)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至两浙盐运使。史桂芳与罗汝芳、耿定向讲学。其语录称:诵陈献章“未分无极源头在,

  • 南阿集

    二卷。清代康吕赐撰。康吕赐见《读大学中庸日录》条。等书。此书虽然以“集”为名,但实际上是一札记。卷一为“论易问答”,卷二为“慎独斋日录”,均为作者关于儒学方面的心得。但此书序中介绍“问答”中原共几十册

  • 柳塘诗集

    十二卷。清吴祖修(约1671年前后在世)撰。吴祖修,字慎思。江苏吴江人。本集是其子吴大庚编纂,后有大庚跋。称祖修在时,曾版行五七言古诗,已而悔之,谓诗当以编年为次,不当分体。今所编诗十二卷,其本出自祖

  • 刘氏碎金

    一卷。清刘延禧撰。延禧字辰孙,江苏吴县人。刘氏精音韵之学而不喜著作。延禧殁后,其友人吴县雷浚辑其遗著一卷,名曰《刘氏碎金》,收入古韵通说跋一篇、答袁春巢书一篇、袤轩杂缀数则。所论颇能发明音理,证据确凿

  • 明名臣琬炎录

    二十四卷,续录二十二卷。徐紘(生卒不详)撰。徐纮,字朝文,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县)人。明弘治年间进士,官至云南按察司副史。《明名臣琬炎录》系仿宋杜大圭《名臣碑传琬琰集》而作,以记载明洪武到弘治九朝诸臣事

  • 康诰

    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子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王若曰:“孟侯,朕

  • 步雪初声

    一卷。明张瘦郎撰。张瘦郎字野青,黄州(今湖北新洲)人。生卒年未详。据冯梦龙《序》称:“野青少负隽才,所步《花间集》韵,既已夺宋人之席,复染指南北调,感叹成帙。浪仙从而和之,斯道其不孤。楚人素不解冰青,

  • 魏郑公谏录

    五卷。唐王方庆(?-702)撰。王方庆名綝,以字行。咸阳(今属陕西)人。武后时官至凤阁侍郎平章事,终于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谥号贞。平生著述颇丰,除本书外,还著有《南宫故事》、《尚书考功簿》、《谏林》

  • 群经质

    二卷。清陈仅撰。仅字余山,浙江鄞县人。此书虽没有大发明,但错误也比较少。例如,《屯》曰:“利建侯。”《豫》曰:“利建侯”。此书认为,创业守文皆以建侯为利,后世废封建而设郡县,必无长治久安之策。这只是囿

  • 雪石堂诗草

    清刘尔(约1681年前后在世)撰。刘尔字敬又,一字雪石,宜君(今陕西宜君)人,生卒年不详。博极群书,力耕自给。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曾被荐举“博学鸿儒科”,力辞不就。此集诗不分卷,其诗刻意摹仿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