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学通论

经学通论

五卷。清皮锡瑞(1850-1908)撰。锡瑞字鹿门,号师伏,湖南善化(今湖南长沙市)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博闻强记,淡于荣利,精研汉儒经学,多所发明。曾讲学于湖南桂阳龙潭书院和南昌经训书院,任京师大学堂经学教习。一生著述甚丰。除《经学通论》外,主要著作还有《尚书大传疏证》、《今古文尚书考证》、《孝经郑注疏》、《经学历史》等。《经学通论》按《易》《书》《诗》《礼》《春秋》分为五卷,分别将汉代至清研究五经的主要观点加以汇集,并作了较系统的评判阐述。在“《易》论”中,论卦辞为文王作,爻辞为周公作之说,都无明据,当为孔子所作;论卦辞爻辞就是《系辞》《十翼》之说,于古无征;论汉初说《易》,皆主义理,切人事,而不言阴阳术数;论阴阳灾变为《易》的别传;论孟氏为京氏所托,而虞氏传孟学又偶有出于道家者;论王弼以十篇说经颇得费氏之旨等等,均较惬当。只是论焦循以假借说《易》本于《韩诗》,能发前人所未发,学者当援例推补,则失之审慎。在“《书》论”中,锡瑞虽主今文经学,但少门户之见,持论较为圆通。如论伏生所传今文不伪,治《尚书》不可背离伏生《大传》最初之义;论伏生之传以后,《史记》引《尚书》多同今文,不当据为古文;论《禹贡》山川,当据经文及汉人古义解之,不得从后起之说等等。但据《洪范》中“天乃锡禹”,谓三国魏时张掖涌石有牛马之形及“大讨曹”字,足见祥异之兆,有不能据理来断定有无的现象。这种信伪为真的作法,未免可笑。在“《诗》论”中,谓毛传不及三家诗,略举典礼数条即可证;谓毛序不知出自何人,或以为在毛公之前,是子夏;或以为在毛公之后,是卫弘,其实都无明文可证。三家诗亡佚后,没有比毛诗更古的。无论如何,毛诗都在郑玄之前出现,不必争论究竟何人所作。实为有识之论。在“三《礼》论”中,谓三《礼》之分,从郑玄始;谓三《礼》皆周代之礼,不必聚讼纷纭,当观其通;谓《周官》当从何休之说,出于六国之时等等,都能言之成理。又论《王制》为今文大宗,即《春秋》“素王之制”,这是沿袭他人之说,不可深信。在“论《春秋》”中,谓《春秋》是创作不是抄录,是作经而不是作史;谓《春秋》大义在诛讨乱贼,微言在改立法制;谓《春秋》改制,如同今人言变法等等,都较好地阐发了孔子写《春秋》的意旨。《经学通论》可视为皮锡瑞治经的代表工作,也是一本读经入门书。《经学通论》有光绪三十三年思贤书局刻《皮氏经学丛书》本、《师伏堂丛书》本,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的《万有文库》本,中华书局1954年、1982年据《万有文库》本出版的单行本。

猜你喜欢

  • 文端集

    五十三卷。清张英(1637-1708)撰。张英字梦敦。安徽桐城人。康熙时诗文家,康熙六年(166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至礼部侍郎。康熙三十八年授文华殿大学士。死后谥文端。著有《易

  • 九疑山志

    ①四卷。清詹惟圣撰。詹惟圣,浙江人,康熙元年(1662)由江华县令调任宁远县知县。九疑山旧无志。明万历间邑令蒋镇始创之,历三月而成书。詹惟圣以其书过于简略,因于任宁远知县次年(1663)撰成此书。《九

  • 汉唐宋名臣录

    五卷。明李廷机(?-1616)撰。廷机字尔张,晋江(今属福建)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谥文清。该书是一部记自汉至宋有名大臣事迹的著作。录自汉文翁至宋杜衍,共

  • 明十六种小传

    四卷。明江盈科撰。盈科字进士,号绿萝山人。湖广桃源(今属湖南)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四川提学副使。该书乃是采辑明代轶事的一部著作。内容分四纲十六目。一曰四维,分忠、孝、廉、节四目。二曰四

  • 南园后五子诗集

    二十八卷。清陈文藻等编。陈文藻里籍及生卒不详。此集所收“南园后五子”——明顺德欧大任、梁有誉、从化黎民表、南海吴旦、番禺李时行等五人之诗,凡二十八卷。其中,欧大任诗六卷、梁有誉诗五卷,吴旦诗四卷,黎民

  •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

    续补《古书疑义举例》的作品,详见“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 洪范宗经

    三卷。清丁裕彦撰。丁裕彦字毓清,山东潍县人。书首有陈官俊、贾桢、宋庆和等人的序。陈序称此书对于蔡沈《书集传》中浑举大意、义蕴含混不清的地方,力求言之详尽。贾序称此书对于蔡沈《书集传》之说加以引伸发挥,

  • 刘子节要

    十四卷。明恽日初(生卒年和事迹不详)编。恽日初号逊庵,武进(今属江苏)人。为刘宗周的门人。刘宗周生平所著有《刘子全书》、《仪礼经传》、《古经学》、《家语考次》、《古易钞义》、《读易图说》、《论语学案》

  • 史集

    又译《集史》。伊利汗国拉施特奉旨主编的世界通史巨著。拉施特(Rashidal-Din,1247-1317)出身于波斯哈马丹的一个医生世家,曾任伊利汗国合赞汗宰相。此书撰于伊斯兰历700年(1300-1

  • 栾城遗言

    一卷。也称《栾城先生遗言》。北宋末南宋初苏籀(生卒年不详)撰。苏籀字仲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南宋建立后移居婺州(今浙江金华)。北宋大文学家苏辙之孙,苏迟之子,官至监丞。苏籀十余岁时即随祖父苏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