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绛县志

绛县志

①五卷。清赵士弘修,陈所性纂。赵士弘字毅可,河北永年县人,出身进士,顺治十五年(1658)任绛县知县。按旧志创于明嘉靖三十八邑人吉大来,万历三十三年知县黄维翰曾增修,二本久已失传。此书纂修时,仅得其残简,参稽订考。赵士弘在其书序中云:“余自戊戌治绛,下车来,即询掌故,而绛人佥云菁林发难之际,锓梓尽付祝融,亟力购遗,止得断简,修举乏人,考证罔据,余惶然是惧,亦即聚族,而谋敦请老成名宿,各就蠢谱,俾出鸿裁,爰删穰以芟繁,竑补遗而订误。”《绛县志》顺治十六年(1659)刻本。此编简陋舛误甚多,体例亦不精良。如艺文类,总目既不载,也不写卷数,仅列数篇文章附于后端而已,殊乖于体裁。②十四卷。清拉昌阿修,王本智纂。拉昌阿字克庵,满洲正红旗人,出身监生,乾隆二十四年(1759)任绛县知县,二十六年(1761)去职,二十八年(1763)复任。《绛县志》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此编上距顺治十六年赵士弘本一百余年,这期间,未有志。绛县文献,搜集较困难。此志尚能将旧志去伪存真,删繁补缺,上自星野,下迄艺文,共为十四卷。并将千百年典故事迹,分条严述,展卷了然。如旧志述山川,原甚明晰,但仅为叙说,缺少引证。此编则能广引旧籍及通志,互相参稽,以定确说。对旧志漏载者,如教山等,尚能根据通志一一补入,以观其全貌。③二十一卷。清胡延纂修。胡延,四川成都人,出身优贡,光绪二十年(1894)任绛县知州。《绛县志》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全书二十一卷,分图、表、志、传四大纲,为:卷一疆域图;卷二山川图;卷三城关图;卷四乡镇图;卷五晷度表;卷六大事表;卷七职官表;卷八选举表;卷九沿革志;卷十山川志;卷十一土地志;卷十二田赋志;卷十三坛庙志;卷十四学校志;卷十五衙署志;卷十六古迹志;卷十七艺文志;卷十八循吏传;卷十九乡贤传;卷二十列女传;卷二十一叙传。此书之意不为重修或增修,而在订旧志之舛讹,改变旧志体例。故此编考据精核,义例雅严,为《绛县志》中佳本。如绛县置南北县之前,或谓为曲沃,或谓为闻喜,旧志指为新田,聚讼纷纷,迄无定说。此编既考沿革,著于大事表中,复别为沿革志一篇,反复考证,以归允当。又如旧志于山川图中仅标其名,不辨方位,此编则能详考远近,脉络原委,举目了然。此外,艺文志下列有书目及碑目,搜集虽不多,亦可供参考。

猜你喜欢

  • 秋碧堂法书

    八卷。清梁清标辑。梁清标字玉立,号蕉林,又号苍岩。梁清标收藏之富,与孙一保、冯伯衡不相上下。此帖第一卷为陆机《平复帖》、张界奴《临兰亭帖》、杜牧《张好好诗》。其中《平复帖》气韵淳古,是陆机真迹。《张好

  • 翻译菜根谈

    二卷。原汉文本明洪应明(生卒年不详)撰。洪应明字自诚,别号还初道人。万历年间,曾撰《仙佛奇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已著录。应明撰写《菜根谈》,概取宋人汪信民所言“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作”语。全书分修

  • 校松江本急就篇

    一卷。近代王国维(1877-1927)撰。国维字静安,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清末秀才,师事罗振玉,曾任清华研究院教授。著述甚丰。有《殷墟书契考》、《流沙坠简考释》等六十二种;另外有关古代韵书、

  • 小毖

    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 杂说

    ① 无卷数。清焦袁熹撰。焦袁熹详《春秋阙如编》条。此书以《礼记》中《大学》、《中庸》注疏及《论语》、《孟子》注疏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互相比勘,抉择是非,而对朱说颇多偏袒。书中疏于考证,错谬时有。②

  • 秋泾笔乘

    一卷。明宋凤翔(生卒年不详)撰。凤翔,字羽皇,秀水(今属浙江省)人。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此书所载均为史传杂事,并附以议论,但多为迂阔之论。其中也有如记太仓王千户入海见龙抱石事等神怪之类的内容。

  • 受经堂汇稿

    五种,十四卷。清杨绍文编辑。杨绍文字子掞,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随其父杨梦符侨居常州,官镇洋县丞。受经堂是当时著名学者张惠言在京师的讲学之所,绍文曾与金式玉、董士锡、江承之等人师事张惠言。后张惠

  • 金山志

    一卷。清卢见曾撰。卢见曾,字厚山,山东德州人。乾隆进士,官至两广总督。此志为其任两淮盐运使时所作。《九域志》称:唐代裴头陀、卓锡于此,因断手以建伽蓝,忽一日江上获金数镒,李锜镇润州,闻其事,遂赐金山。

  • 太谷县志

    ①十卷。明乔允升修,戴可进纂。乔允升字鹤皋,河南孟津县人。出身进士,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来太谷县任知县。戴可进字渐鸿,满州人。由贡士任太谷县知县。《太谷县志》创修于允升,后经兵乱而版帙遗失。清顺

  • 武阳志馀

    十二卷,首一卷。清庄毓鋐、陆鼎翰纂修,陆鼎翰,江苏武进人,光绪元年(1875)恩贡。清道光间,邑人李申耆手定《武阳合志》体例,志未及告成而卒,其志成于众手,并版毁于兵燹,至光绪五年(1879)王氏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