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文说

说文说

一卷。清孙经世(1783-1832)撰。经世字济侯,号惕斋,惠安(今属福建)人。深研经义,精通小学,著作尚有《尔雅音疏》、《经典释文辨证》、《韵学溯源》、《诗韵订》、《说文会通》、《经传释词续编》等。此书凡六篇:一、《易释文引〈说文〉五十余条》,二、《说文解字假借考》,三、《巳已本同字同音说》,四、《上巳为十二支巳之说》,五、《辨颜氏虑羲虙子贱俗说为宓之说》,六、《诸经裒字说》。其中不乏创获,尤以《说文解字假借考》为最,为王筠录于《说文释例》中,称“其文至辨晰”。孙氏谓《说文解字》假借之例云:“今考诸部解语,有言‘故以为’、‘或以为’者,凡以明夫此之可借为彼也。(例)有言‘书以为’、‘古文以为’、‘籀文以为’者,凡以明夫借此为彼之渊源自古也。(例)有言‘史篇以为’、‘杜林以为’、‘扬雄以为’、‘贾诗中以为’者,凡以明夫借此为彼之传授有人也。(例)有言‘亦如是’、‘亦如此’者,凡以明夫彼之义不同此而亦借此以为之也。(例)有言‘或’、‘一说’、‘或曰’、‘一曰”者,凡以明夫借此为彼之自成一义也。(例)有言‘一曰’而后引经以实之者,凡以明夫某之借义当属之某,而非可概为施也。(例)有别引经传而特申其说为某者,凡以明夫某之见某,乃其借义而无容与本义混也。(例)凡此皆明言假借是也。抑有不明言假借而彼此参互得之者,(例)是则以上下文互推焉而可得者也。(例)是则以前后文互勘焉而可得者也。(例)是则以本文与旁见之文互证焉而可得者也。凡此皆得之所引经传也。引经传而外,其借义多附他字训释中。(例)凡若此类亦皆以本文与旁见之文互证焉而可得者也,是又得之经传外也。要而论之,假借则一,而假有正有变:无其字而借,而所借皆同声之字,是则为正;有其字而借,及所借非同声之字,是则为变。”所举之例极多,几将《说文》穷尽,极有参考价值。此书有《许学丛刻》本。

猜你喜欢

  • 耳谈

    十五卷。明王同轨(约1620年前后在世)撰。王同轨,字行文,黄冈(今属湖北)人。由贡生官江宁县知县。同轨博学宏词,交往甚众,四方学士大夫论议闻所未闻,录可喜可愕可劝可诫之事,累之若干卷,名之曰《耳谈》

  • 从政观法录

    三十卷。清朱方增(生卒年未详)撰。方增字寿川,号虹舫,浙江海盐人,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充史馆纂修官。于臣工列传,择其关乎朝章掌故,国计民生者,随时录存。所施之政,所奏之章,其事行

  • 忏摩录

    一卷,清彭兆荪(1768-1812)撰。彭兆荪字湘涵,又字甘亭,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平生著述宏富,主要有《小谟觞馆诗集》八卷,《诗余》二卷,《潘润笔记》,已著录等。《忏摩录》为兆荪早期作品。姚椿

  • 赵城县志

    ①八卷。明贺国定纂修。贺国定,河南新乡县人,出身举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任赵城县知县。恪守官箴,政平讼理,爱民课士,敝革风清。为政三年,甚得人心。按赵城县志,旧志无可考。嘉靖四十一年,贺定国掌赵

  • 东阳历代诗

    九卷。清董肇勋(生卒年不详)编纂。董肇勋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约清初康熙、乾隆时在世。曾在浙江东阳做过地方官。作者曾在东阳居久,“窃见风诗一脉犹存岘山画水间”,且欲使“一邑风雅之遗征长存”,于是广搜

  • 鲁斋心法

    元许衡(见《读易私记》)撰。该书刻于嘉靖元年(1522),前有怀庆府知府韩士奇序,称“正德庚表,得《鲁斋全书》,其行实文章备之矣。既而得其写本《心法》,细阅之,的然见我鲁斋行实文章所以重于世者,悉自录

  • 竹云题跋

    四卷。清王澍撰。王澍,详见《禹贡谱》条。王澍长于书法,工于鉴别,而于源流同异,考证尤为详尽。此书系临摹古帖题跋,编撰而成。他结合书法与史事,提出了自己一些看法,大体都有根据。如钟繇荐季直表,祝希哲曾误

  • 蓬莱轩舆地丛书

    见《浙江图书馆丛书》。《中国丛书综录》记为《蓬莱轩地理学丛书》。

  • 梧州府志

    二十四卷首一卷,清吴九龄修,史鸣皋纂修。吴九龄,江苏沐阳县人,贡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府,后升任广东粮驿道。史鸣皋,江苏如皋县人,进士,乾隆三十年(1765)任梧州府同知,三十二年(1767)

  • 周易姚氏注

    一卷。辑佚书,吴姚信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姚信字德璠,吴兴人,官至吴太常卿(《七录》云字元直),其事不见于《三国志》。此书据《经典释文·叙录》为十卷,《七录》作十二卷。《隋书·经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