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一卷,清刘熙载(1813-1818)撰。熙载一生著述颇多,著《四音定切》、《持志塾言》,已著录。《读书札记》又名《古桐书屋札记》,是杂录古代圣贤经义及先儒格言,或心有所得,编辑而成。其编写的目的是为修身养心及教诲弟子之用,因而全书的内容也多为儒家修身养性的内容。全书体例与《持志塾言》体例相同,若循名督实,是上书之续编。稍有不同的是,《持志塾言》分二十类,此书不分。《读书札记》不是熙载手订,而是在熙载去世后由其弟子编写而成。现存的版本有《古桐书屋全书》本。

① 八卷。明徐问(生卒年不详)撰。徐问字用中,号养斋,武进(今属江苏)人。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历任广平推官、刑部主事、南京户部尚书等职。学者称养斋先生,其学以朱熹之学为宗。著有《山堂萃稿》等书。此书为作者巡抚贵州时,与从学者随时问答札记而成所论天文、历象、山川、性理、六经、四子书等,皆守先儒的成说。其论学则一本程朱之学,而力黜王守仁之学。如古本《大学》、“亲民格物”、“知行合一”各说,皆逐条辨正。徐问曾与罗钦顺书,谓王守仁之学本于陆九渊,至今眩惑人听。此书第五卷大都托之“或谓”、“近学”、“世学”即指王学者。如“或谓知行只是一个功夫,不可分作两段事,与《易》‘知至至之’,《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孔子‘知之不如好之’意相背。”其论皆是与王学商榷的文字,是因当时王学盛行,门人众多,故不便直加指斥而已,但所论多能切中王学症结此书所言笃实切近,无讲学家的积习。故为后世学者所重视。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刊本,《四库全书》本。② 四卷。明乔可聘(生卒年不详)撰。乔可聘字君征,一字圣任,宝应(今属江苏)人。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此书为作者平日读书的札记。他在自《序》中称,始读《王文成全书》,知道有“知行合一”之学。又与润山叶子、几亭陈子互相切磋,知道有“居敬穷理”之学。晚年读《性理大全》、《近思录》,以及诸儒语录,知道有“理一分殊”之学。盖乔可聘之学初从陆九渊、王守仁,晚乃兼信程颢、程颐和朱熹,故其学说入于两派之间。《四库全书总目》评此书曰:“然生于明季,颇染佻薄之习。”

猜你喜欢

  • 屺思台文集

    八卷。《诗集》一卷。清刘子壮(1609-1652)撰。刘子壮,字克酞,号稚川。黄冈(今属湖北)人。明崇祯举人。顺治六年(1649),考中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后充会试同考官,寻告假归乡,次年去世

  • 泰轩易传

    六卷。南宋李中正撰。李中正淳安(今浙江淳安)人,旧本原题作“宋清溪李中正撰”,不确,宋无清溪,实为淳安人。卷末刊福州福清尉李舜举编集,漳州龙溪县尉李熙绩校正及董洪跋。此原为讲义,李舜举编集成书。此书不

  • 文章练要

    十卷。清王源(1648-1710)著。王源字昆绳,号或庵,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喜兵法、典制。康熙举人。著有《易传》、《兵论》、《平书》、《或庵评春秋三传》。此书全称是《文章练要左传评》,因王氏主张

  • 陈副使诗

    一卷。宋陈洎(约1041年前后在世)撰。陈洎字亚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卒年不详。陈洎为陈师道之祖,皇祐中官至三司盐铁副使。洎工诗,有诗集一卷。此集仅诗12首,金侃跋语称“陆绳仲从宋人墨迹卷录出。

  • 吴门耆旧记

    一卷。清顾承(生卒年不详)撰。承字燕谋,号醉经,长洲(今属苏州市)布衣。治诗、古文,尤长于易学。年八十仍为童子师。该书记其所熟识的学士画人,为文古朴淡雅。现有道光十七年(1837年)刻本。

  • 集字系声

    二卷。清汪朝恩撰。朝恩著有《五音集字》十卷。其书立二十五字母为纲,五音为目,尽纳《康熙字典》之字于其下。因不便检查,复撰此书以为检字之用。首曰“字求声目录”,依《字典》自一画至十七画,凡二百十四部。凡

  • 仪礼图

    ① 十七卷。《仪礼旁通图》一卷。宋杨复撰。杨复(生卒年不详),字志仁,茂才,号信斋,福建福州人。受业于朱熹,颇有才智,考索最精,真德秀督闽,为其修建贵德堂,以供其著述讲学。除著有《仪礼图》、《仪礼旁通

  • 因宜堂法帖

    八卷。清姚学经辑。姚学经所刻《唐宋八大家法帖》、《晚香堂苏帖》、《白云居米帖》,多收伪书。此《因宜堂法帖》是伪书较少者。其第一卷为夏、商、周古篆。第二卷为秦、汉诏玺。第三卷为魏、晋、六朝书。第四卷为宋

  • 褒忠录

    ①七卷。明末清初郝明龙(生卒年不详)编撰。该书记其父郝景春殉难湖北房县经过。景春字和满,江苏江都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知房县时,县城为张献忠攻陷,景春被捕,不屈而死,其子鸣鸾同遇害。事迹载

  • 读画录

    四卷。清周亮工撰。其生平履历详见《闽小纪》。周亮工喜读书、善属文、精鉴赏、嗜书画,家有“赖古堂”,收藏唐宋诸书画家手迹;工于古文诗词,宗仰杜甫,且擅长八分、隶等书体,包世臣曾称赞其草书可达“能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