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左补义

读左补义

五十卷。清姜炳璋(详见《诗序补义》撰。作者认为,《春秋》并无自己独有的一定体例,而《左传》所谓的“例”皆史家旧文,其来源有五:西周旧典、东迁后列国相沿之例,鲁史自相传授之例、霸国改定之例、鲁君臣私定之例;《春秋》则全袭用此五例之旧文。至于杜预所谓的“凡例”,系出自“周公之礼经”;“变例”则属孔子的新意,尚未成为定论,因此,解说《春秋》不能屈经从例。此书解《左传》大半采杜预之说,其余兼采诸家,并参以己意,都颇为简洁。但是,认为《春秋》“全国五例之旧文”,很难令人信服;此外,作者于每传前后附以评、说,或论史事,或评文章,其著述之体例亦非纯粹说经。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刊本。

猜你喜欢

  • 周易精义

    四卷。清黄淦撰。淦字纬文,号绮霞,浙江杭州人,乾隆时举人。其著述有《七经精义》,《周易精义》为其中之。此书不列经文,不解章句,只就各家之说分条列举,亦不参杂己见。所集各家大体以宋儒为主。其友萧山王宗炎

  • 经书卮言

    一卷。清范泰恒(生卒年不详)撰。泰恒字无崖,籍署河内(今河南沁阳),乾隆十年进士,官崇义知县。除本书外,还有《燕川集》十四卷,《燕川诗集》一卷。泰恒本书大体上是以文体论经,认为古文《尚书》是伪书,其根

  • 史疑

    四卷。明宋存标撰。宋存标,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人,字子健。崇祯间贡生,候补翰林院孔目。著有《史疑》《国策本论》。其书取《三传》、《国策》、《史记》、《汉书》及诸杂史,且摘取其事迹而论列之。例如将项

  • 傃庵野抄

    十一卷。明蔡士顺撰。士顺字考来,吴县(今属江苏)人。该书以编年体记明天启元年(1621)至崇祯元年(1628)事。卷一至卷十汇辑天启朝奏疏诏旨,按日排比,间加以论断。末一卷为召对录。有明崇祯刻本。

  • 平定三逆方略

    六十卷。清勒德洪等奉敕撰。勒德洪,康熙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清初,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因在清朝一统天下的过程中立有功勋,被分别封藩云南、广东、福建,称为三藩。他们各拥重兵,占据数省,飞扬

  • 畏垒山人诗集

    四卷。清徐昂发(约1701年前后在世)撰。昂发字大临。江苏昆山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提督江西学政。本集为诸体杂编,其五言古体大抵刻峭清新,有透空碎远之音。然而落笔太快,缺乏

  • 刑部比照加减成案

    三十二卷。清许梿等撰。许梿,字珊林,浙江海宁州人。道光进士。曾任山东平度州知州。是书卷一为名例,卷二为吏律职制、公式,户律户役,卷三为户律田宅、婚姻,卷四为户律婚姻、仓库、课程、钱债、市廛,礼律祭祀、

  • 岁寒居答问

    二卷,《附录》一卷。清孙奇逢(见《理学传心纂要》)撰。孙奇逢之学主于明体达用,宗旨出于姚江,而变以笃实,化以和平,兼采程朱之学,以弥补其阙失。意为调合朱熹和陆九渊两派的分歧。此书皆录作者和朋友间的问答

  • 孔子世家后编

    一卷。清张承燮撰。承燮清末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此书以《史记》为主,参以《孔子家语》、《孔丛子》、《世本》诸书,分年编次则参酌胡仔《孔子编年》、江永《孔子年谱》,于《史记》及诸家异说,颇有订正。此书有

  • 卢公遗事

    一卷。明许德士(见《戎车日记》)撰。作者撰《戎车日记》,专记卢象升死事大节。该书则专录象升遗事。卢象升,明朝江苏宜兴人,字建斗,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崇祯十一年(1637年),援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