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陶庵集

陶庵集

四卷。明归子慕(1563-1606)撰。归子慕,字季思,江苏昆山人。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再试礼部不第,一直屏居江村。以咏诗为乐,人称清远先生。其诗学陶渊明,清雅疏淡,饶有情趣。崇祯初追赠翰林待诏。事迹附见《明史·文苑传》归有光传。集序后附凡例六条,选择颇严。前有目录。凡诗一卷文三卷。卷帙与黄氏《千顷堂书目》同。子慕夙以制义名,古文亦严整洁隽,有阴柔之美。子慕筑室于祥荡之上曰灰秋,与无锡高攀龙、嘉善吴志远以讲学相往来。攀龙称:其出口不漫作无味之语,下笔不漫作无味之辞,所行不漫作无味事。足以洗濯一世尘垢。及卒又为之传。并极称“其文词有境必诣其奥,有致必极其微,飘飘乎如濯于醴泉甘露。”可谓倾倒备至。盖子慕品既高洁,学有玄悟。貌似平淡,而酝酿甚深,味之无穷,深得陶诗之精髓。于明代学陶者之中,亦鲜有人能及之。有吴兴刘氏嘉业堂藏明崇祯间刻本。

猜你喜欢

  • 后汉书辨疑

    十一卷。清钱大昭撰。钱大昭,有《汉书辨疑》已著录,《后汉书辨疑》体例与他所撰著的《汉书辨疑》大体上相同。统观全书,卷四《安成孝侯赐传》“同抛财产”,引《史记·三代世表》“抛之山中”,证论“抛”字不是古

  • 札迻

    十二卷。清孙诒让撰。孙诒让生平事迹详见《周礼正义》。此书为作者校订群书杂记,自《易经》至《文心雕龙》,凡七十七种。初则札记于简,继则迻录成帙,因定书名为《札迻》。体例略仿《群书拾补》,校列异文,或考篇

  • 声韵丛说韵问

    一卷。清毛先舒撰。先舒(1620-1688)字稚黄,后改名騤,字驰黄,钱塘(今浙江余杭县)人。明诸生,入清不仕。先后从陈子龙、刘宗周学。工诗文、精韵学。尚著《韵学通指》、《韵白》、《韵学指归》、《唐韵

  • 奇晋斋丛书

    十六种,十九卷。清陆恒编辑。陆恒字子章,一字梅谷,浙江平湖(今浙江平湖)人,又号巢云子,诸生出身,隐居胥山,藏书甚富,工于诗画,有《梅谷集》。其为人颇喜藏书刻书,热衷于文化传播事业。本丛书所收多为小品

  • 诗经摘葩

    八卷。清孟道光(生卒年不详)撰。道光字泰瞻,又字少湘,湖南人,生平事迹不可考,只知大约生活在乾嘉年间。书以笔华楼所刻《诗集传》为底本说诗。说诗之语,皆列书眉,间有旁批。经文集传之旁,多有墨笔圈点,指示

  • 绿筠轩吟帙

    二卷。明西屏道人(即宣王朱恬姣,?-1582)撰。原书题皇明西屏道人著,不署名氏。首有万历改元癸酉(1573)西藏南礼部尚书裴宇序文,称上党沈国王父宪王,素耽玄微,家搜经史。考《明史稿》诸王传载沈宪王

  • ■古丛刻

    十种,十一卷。清末民国罗振玉(详见《云窗丛刻》)编。丛书所收为金石目录著作。金石学研究,始于宋代,当时多为据古代遗文,证经考史。近二百年,文物出土日多,金石学日见兴盛。此丛书收入刘鹗所藏甲骨,历代遗留

  • 蒙求集注

    二卷。晋李瀚(生卒年不详)撰。李瀚生平始末亦不详。《五代史·桑维翰传》称:“初,李瀚为翰林学士,好饮而多酒过,晋高祖以为浮薄。”可能就是此人。陈振孙《书录解题》中曰:“补注蒙求八卷,徐子光撰。以李瀚蒙

  • 郑征君行述

    清郑知同撰。知同晚清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此书所述为其父郑珍(1806-1864)事迹。郑珍字子尹,贵州遵义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举人。曾任古州、镇远、荔波训导,后征为知县,分发江苏,未行而卒。

  • 禹贡新图说

    二卷。清杨懋建撰。杨懋建字掌生,广东嘉应人,道光年间举人。本书卷首有陈澧的序,序中称杨懋建“主讲书院,欲使学者因《禹贡》一篇而通知古今。此君之善教,非如程泰之进讲《禹贡》多说、外国幽奥之地也。”陈澧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