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集韵

集韵

十卷。是书由北宋丁度、李淑典领,宋祁、郑戬、贾昌朝、王洙等同加修定。丁度事迹见“礼部韵略”。宋景佑四年(1037年),宋祁、郑戬等批评《广韵》“多用旧文,繁略失当”;贾昌朝批评《韵略》“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致“举人误用”。宋仁宗遂诏令丁度等人修订《韵略》与《广韵》。修订《韵略》的工作当年就完成了,所成即《礼部韵略》。因为《广韵》的修订要“务从该广”,需“经史诸子及小学书更相参定”,工作较为繁冗,所以直至宝元二年(1039年)才告完成,所成新韵书称名《集韵》。《集韵》与《广韵》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集韵》收字“务从该广”,一字的不同写法,不论是正体、或体、古体、俗体,皆加收录,书中一字可多达八、九体,全书共收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字,较《广韵》多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一字。《集韵》对《广韵》的注释亦有所增删修改,其“字训悉本许慎《说文》,慎所不载则引它书为解”,并一一注明出处;不见经传者或口头流传者,注以“一曰”,置于义训之最后。(二)《集韵》虽仍《广韵》二百零六韵之旧,但韵目用字、部分韵目的次序、以及韵目下所注同用独用例等均稍有变化。贾昌朝曾奏请把窄韵合并,据钱大昕《声韵考》考正,合并凡十三处:(1)“欣”与“文”同用;(2)“隐”与“吻”同用;(3)“焮”与“问”同用;(4)“迄”与“物”同用;(5)“废”与“队”“代”同用;(6)“严”与“盐”“添”同用;(7)“俨”与“琰”“忝”同用;(8)“酽”与“艳”“”同用;(9)“业”与“叶”“贴”同用;(10)“凡”与“咸”“衔”同用;(11)“范”与“豏”“槛”同用;(12)“梵”与“陷”“鉴”同用;(13)“乏”与“洽”“狎”同用。《集韵》根据贾昌朝所并,改变了部分“同用”“独用”例。《集韵》的改变,并不完全是因为韵窄,而是对实际语音变化的反映。例如《广韵》“欣”“文”独用,唐诗中“欣”与“真”“谆”混押相当普遍,白居易诗中,“欣”与“真”“谆”同用十八例,但无一例与“文”同用,无一例独用(赵锐《白居易诗歌用韵),可见“欣”与“真”“谆”音近,与“文”则较疏远。《集韵》注明“欣”“文”同用,则显示出臻摄各韵混同的趋势,与宋词用韵情况一致,是对语音变化的反映(姜聿华《稼轩词用韵》)。(三)《集韵》参考宋代语音改动若干反切,最明显的是把《广韵》里重唇和轻唇的类隔切一律改为音和切,例如:“悲”由府眉切改为逋眉切;“邳”由符悲切改为贫悲切,显示当时轻重唇的分化已经完成。(四)有些小韵的归韵,《集韵》与《广韵》有所不同,如“因”“堇”等字,《广韵》收入“真”韵,《集韵》改在“谆”韵;“婆”“蹉”等字,《广韵》收入“歌”韵,《集韵》改在“戈”韵;“嗟”“”等字,《广韵》只收入“麻”韵,《集韵》则在“麻”“戈”两韵兼收;“天”“田”等字,《广韵》只收在“先”韵,《集韵》则在“先”“谆”兼收。《集韵》编成之后,流布不广,后人亦不甚重视,现在看来,此书对研究文字训诂和宋代语音,都是很有价值的,应给予重视。此书有北宋刊本,常熟翁叔平曾有收藏,仁和瞿氏有影宋钞本。较易见者为清曹寅扬州使院刊本,及嘉庆十九年(1814年)顾广圻重修曹版本,朱修伯曰曹刻误谬极多,中有一卷全出改窜者。北京书店1983年据扬州使院重刻本影印,此本最易得。《集韵》一书讹误颇多,段玉裁曾手校之,见《东湖丛记》。清方成珪撰《集韵考证》十卷,有道光刊本。另有钱塘罗以智《集韵校本》、长洲马远林《集韵校勘记》,二书未刊,仅存钞本。

猜你喜欢

  • 道德真经取善集

    十二卷。金李霖(生卒年不详)撰。李霖,字宗傅,金饶阳(今属河北饶阳)人,精研老氏之学。撰有《道德真经取善集》。李霖认为性命兼全、道德一致,赞同司马光“道德连体,不可偏举”的看法,坚持道德合而为一,不可

  • 麟指严

    四卷。明金兆清授,金盘参订。兆清,吴兴(今浙江吴兴)人。金盘为兆清之子。该书原为兆清口授,金盘加以参定而成。“麟指”即《春秋》经的微言大义。该书阐述《春秋》经义,主要从《春秋》中拟出题目,供读书人科举

  • 禹贡通释

    十三卷。清童颜舒撰。童颜舒字霁山,陕西洋县人,道光举人,官学博。本书有童颜舒自作“凡例”,首为《禹贡总考》,其他依次为《山川总考》、《九州分考》、《赋贡总考》、《山川附论》、《理财附论》,最后是《问答

  • 天外谈

    四卷。清石庞(约1692前后在世)撰。石庞,字天外,安徽太湖人,生卒年及生平皆不详。为人小有才而未读书,石庞工曲,著有《姻缘梦》传奇,演木泾与田娟娟恋爱故事。是集为诗文别集,其诗文皆纤仄佻巧,坠入魔趣

  • 礼经笺

    十七卷。清王闿运(详见《周易说》)撰。是书《丧服》第十一行王氏笺下,有“代丰学”三字,因此,“笺曰”外往往有“学曰”,大概是其子说。此书前后没有序和跋。本书有时能够恰当地辨驳郑说。认为《士昏》席于北方

  • 登南岳记

    一卷。清唐仲冕撰。唐仲冕,字六枳,号陶山,善化(今长沙)人,乾隆进士,初为荆溪知县,官至陕西布政使,权巡抚,后因疾返归故里。其性至孝,其母卒于父任所,因贫不能还,葬肥城之陶山。因以自号。曾于墓侧结庐,

  • 群书疑辨

    十二卷。清万斯同撰。万斯同生平事迹详见《声韵源流考》。此书主要杂考经史等群书。全书共分十二卷,一至三卷考论经传,第四卷杂论丧礼,第五卷论周正及春秋孟子,第六卷为礼说及房室夹室、附庙考,第七卷为历代庙制

  • 晚间篇

    一卷。清李衷灿(详见《拳拳录》)撰。本书摘录宋明理学家周敦颐、程颢、陆九渊、朱熹、王守仁五子及清代孙奇逢、魏裔介、成性等人的学说,其宗旨在于抑制程朱学派,推崇陆王学派的“知行合一”的“致良知”说。书后

  • 人道谱

    无卷数。清闵忠(生卒年不详)撰。闵忠归安(今浙江省吴兴县)人。《人道谱》是闵忠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是仿刘宗周(著名哲学家)人谱之意而撰,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人之必要,即做人的宗旨。全书共分八

  • 周易偶记

    二卷。清汪德钺撰。德钺字崇义,怀宁(今安徽怀宁)人,嘉庆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著有《七经偶记》。《周易偶记》为其一。此书为姚鼐、臧庸称许。其说不章解句释,详于上经而略于下经。全书以宋儒为宗,以义理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