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集韵

集韵

十卷。是书由北宋丁度、李淑典领,宋祁、郑戬、贾昌朝、王洙等同加修定。丁度事迹见“礼部韵略”。宋景佑四年(1037年),宋祁、郑戬等批评《广韵》“多用旧文,繁略失当”;贾昌朝批评《韵略》“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致“举人误用”。宋仁宗遂诏令丁度等人修订《韵略》与《广韵》。修订《韵略》的工作当年就完成了,所成即《礼部韵略》。因为《广韵》的修订要“务从该广”,需“经史诸子及小学书更相参定”,工作较为繁冗,所以直至宝元二年(1039年)才告完成,所成新韵书称名《集韵》。《集韵》与《广韵》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集韵》收字“务从该广”,一字的不同写法,不论是正体、或体、古体、俗体,皆加收录,书中一字可多达八、九体,全书共收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字,较《广韵》多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一字。《集韵》对《广韵》的注释亦有所增删修改,其“字训悉本许慎《说文》,慎所不载则引它书为解”,并一一注明出处;不见经传者或口头流传者,注以“一曰”,置于义训之最后。(二)《集韵》虽仍《广韵》二百零六韵之旧,但韵目用字、部分韵目的次序、以及韵目下所注同用独用例等均稍有变化。贾昌朝曾奏请把窄韵合并,据钱大昕《声韵考》考正,合并凡十三处:(1)“欣”与“文”同用;(2)“隐”与“吻”同用;(3)“焮”与“问”同用;(4)“迄”与“物”同用;(5)“废”与“队”“代”同用;(6)“严”与“盐”“添”同用;(7)“俨”与“琰”“忝”同用;(8)“酽”与“艳”“”同用;(9)“业”与“叶”“贴”同用;(10)“凡”与“咸”“衔”同用;(11)“范”与“豏”“槛”同用;(12)“梵”与“陷”“鉴”同用;(13)“乏”与“洽”“狎”同用。《集韵》根据贾昌朝所并,改变了部分“同用”“独用”例。《集韵》的改变,并不完全是因为韵窄,而是对实际语音变化的反映。例如《广韵》“欣”“文”独用,唐诗中“欣”与“真”“谆”混押相当普遍,白居易诗中,“欣”与“真”“谆”同用十八例,但无一例与“文”同用,无一例独用(赵锐《白居易诗歌用韵),可见“欣”与“真”“谆”音近,与“文”则较疏远。《集韵》注明“欣”“文”同用,则显示出臻摄各韵混同的趋势,与宋词用韵情况一致,是对语音变化的反映(姜聿华《稼轩词用韵》)。(三)《集韵》参考宋代语音改动若干反切,最明显的是把《广韵》里重唇和轻唇的类隔切一律改为音和切,例如:“悲”由府眉切改为逋眉切;“邳”由符悲切改为贫悲切,显示当时轻重唇的分化已经完成。(四)有些小韵的归韵,《集韵》与《广韵》有所不同,如“因”“堇”等字,《广韵》收入“真”韵,《集韵》改在“谆”韵;“婆”“蹉”等字,《广韵》收入“歌”韵,《集韵》改在“戈”韵;“嗟”“”等字,《广韵》只收入“麻”韵,《集韵》则在“麻”“戈”两韵兼收;“天”“田”等字,《广韵》只收在“先”韵,《集韵》则在“先”“谆”兼收。《集韵》编成之后,流布不广,后人亦不甚重视,现在看来,此书对研究文字训诂和宋代语音,都是很有价值的,应给予重视。此书有北宋刊本,常熟翁叔平曾有收藏,仁和瞿氏有影宋钞本。较易见者为清曹寅扬州使院刊本,及嘉庆十九年(1814年)顾广圻重修曹版本,朱修伯曰曹刻误谬极多,中有一卷全出改窜者。北京书店1983年据扬州使院重刻本影印,此本最易得。《集韵》一书讹误颇多,段玉裁曾手校之,见《东湖丛记》。清方成珪撰《集韵考证》十卷,有道光刊本。另有钱塘罗以智《集韵校本》、长洲马远林《集韵校勘记》,二书未刊,仅存钞本。

猜你喜欢

  • 洪范统论

    见《洪范统一》。

  • 四库全书

    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卷。是我国历史上最大一部官修丛书。乾隆年间,清王朝政治经济正臻全盛时期,学术研究也因朴学的兴盛而呈繁荣景象。大批学者遵循汉儒训诂方法研治古籍,深感有将古今著作汇为总集以

  • 涉闻梓旧

    二十五种,一百一十四卷。清蒋光煦(详见《别下斋丛书》)编辑。蒋光煦既刊《别下斋丛书》之后,意犹未尽,又校刊此书。其门类与前书大致相同,选辑诸书虽上及宋元,但以清代撰述为多,共二十五种:元黄泽《易学滥觞

  • 铜剑赞

    一卷。南朝宋、齐、梁时期江淹(444-505)撰。江淹,字文通,卒后谥曰“宪”,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江淹年轻时孤贫好学,早年就以文章著名。宋、齐、梁三代都做过官,宋代武帝时任徐州从事;齐代曾任

  • 梯青集

    清项大德(约1692-1735)撰。项大德字立上,汉阳(今湖北省汉阳)人。大德割股疗母,不愈,因哀而卒,是集有赋二十七首,词四十一首。今观其集,词赋皆平衍,无甚特色。盖其功候未深,骨格未能成就所致。有

  • 常德府志

    四十八卷,首一卷,清应先烈修,陈楷礼纂。应先烈,宜川人,曾任常德府知府。陈楷礼,武陵县人,举人。按常德府志,创修于明永乐年间,先后六修,尚存嘉靖十四年陈洪谟修本,其余皆失无传。清康熙九年(1670)知

  • 柳下词

    一卷。清周清(生卒年未详)撰。周清字木君,荆溪(今江苏宜兴)人。本书收词五十六阕。清思力挚,琢字炼句,骤视之,似学梦窗,察其蹊径,亦不尽从四稿而来。如〔菩萨蛮〕云:“隐隐棹歌声,随流入太清。”〔庆清朝

  • 伤寒类证活人总括

    七卷。宋杨士瀛(详见《仁斋直指》)撰,明朱崇正(详见《仁斋直指》)附遗。此书成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又名《仁斋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卷一为活人证治赋,有论八篇,附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图及伤寒脉

  • 方舆胜览

    七十卷。祝穆撰。祝穆,字和甫,南宋建阳(今属福建省)人。据《建宁府志》,祝穆少时名丙,与弟癸同受业于朱熹,后授迪功郎,为兴化军涵江书院山长。该书前有嘉熙己亥吕午序,嘉熙己亥为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

  • 春秋义类

    不分卷。清梁鸿翥(详见《春秋条辨》)撰。该书附在《春秋条辨》之后,分为人伦、政治、世运、天道四类。作者认为前人解《春秋》,失《春秋》之义者有二端:一为割裂之弊,二为面择之弊。该书意在分类为编,以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