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鹿樵纪闻

鹿樵纪闻

三卷。原题娄东梅村野史撰。《鹿樵纪闻》记南明福王、唐王、鲁王、桂王诸事以及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等节。卷上记福王、史可法、黄得功、高杰等事迹,及嘉定之屠、马阮始末等。卷中记唐王、鲁王、郑成功、张煌言、张献忠等事迹,及日本乞师,沙定洲之乱等。卷下记桂王、孙可望、李定国、张名振、瞿式耜、何腾蛟、李自成、吴三桂等事迹。书用记事本末体。每卷先列诸王,后列当日时事,类分为41篇,均有小标题。前有作者自序,并光绪十四年(1888年)镇洋山人识,光绪甲午(1894年)徐敦穆识,后有孙毓修跋。《鹿樵纪闻》多有奇闻,所记川粤情势、老神仙陈士庆、璠花针王兴诸条等,颇裨异闻。作者序中自称“博搜见闻,讲求实录”,“成一代鼎革之言”,并不顾当时忌讳,谓为“狂言”。初传《鹿樵纪闻》即《绥寇纪略》之别称,为吴伟业梅村所撰,后经对勘,截然不同,故孙毓修认为,所提梅村野史当另是一人。考《鹿樵纪闻》序文与《弘光宝录钞》序文上半及《甲申传信录》序文下半大体全同,书内文字又与《小腆纪叙》及《残明前编》多同,显然是相互抄袭。另外,书中叙及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氏之亡事,当时吴伟业已去世。又如记张献忠屠蜀篇中,载县令吴继善降后被杀事,与梅村集中《志衍传》载不同,故《鹿樵纪闻》并非吴伟业所撰。台湾商务印书馆修《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著者则认为,《鹿樵纪闻》纵为吴伟业所作,则其原书当至中卷而止,其后或为明季遗民所为,非吴氏原书。至作者自序则为后人伪作。据镇洋山人识略云:《鹿樵纪闻》抄本得之于彭城金氏,烂脱至数十处,遂校其可知者而缺其不可知者,录副藏诸笥。《鹿樵纪闻》有北京图书馆藏清光绪抄本,《痛史》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猜你喜欢

  • 周易浅释

    四卷。清潘思榘(1695-1752)撰。潘思榘字补堂,江苏阴湖(今常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至福建巡抚。此书均就卦变之法以求象,就象以明理,每卦均注明来自某卦,谓之“时来”。前有白瀛所作序

  • 河北通志稿

    四十七卷,附目录一册。河南通志馆修,民国王树楠、张国淦等纂。王树楠(1857-1936),字晋卿,晚号陶庐老人,河北新城县人。十六岁中秀才,二十一岁入省城保定府莲池书院读书。同治十三年(1874),他

  • 大学中庸演义

    廖平(1852-1932)撰。廖平原名登廷,字季平,晚号六泽,四川井研(今四川井研)人,经学家。著有《四益馆丛书》、《六译馆丛书》。平以《大学》为皇帝之学,专在治平,乃以修身为本,推修齐以比平治旧说之

  • 通鉴释例

    一卷。北宋司马光(详见《资治通鉴》)撰。该书为司马光修《通鉴》时所定凡例。孝宗乾道二年(1166),光遗稿已散乱,仅存的一部分,脱略亦十分严重,于是光曾孙司马伋将其掇取分类,为三十六例,付之于梓。原文

  • 岭南名胜记

    十三卷。清陈兰芝撰。陈兰芝,字拂霞。广东香山人。《岭南名胜记》清刻本。共十三卷。首白云山记,次海珠记,次灵洲山记,次崖山记,次南海庙志,次浮邱山记,次西樵山记,次海幢志,次澳门记,次石门记,次飞来寺记

  • 铜梁山人诗集

    二十五卷。清王汝壁(?-1806)撰。王汝壁,字镇元,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铜梁(今四川铜梁)人。中进士后分吏部学习,曾任员外郎、礼部郎中,吏部郎中,直隶顺德府知府,保定府知府等职。乾隆五十五

  • 禹贡图说

    ① 不分卷。清马俊良撰。书首有马俊良序,序云:“既辑《禹贡注》,乃绘《锥指》原图,摘系其说于各图之后,间附案语,以疏通之。”今观此书,各图中间引史志以及诸家之说为证,图后则未如马氏序中所言“摘系其说”

  • 洙泗考信录

    四卷。余录三卷。清崔述(1740-1816)撰。崔述字武承,号东壁,大名(今属河北)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等县知县,精通经史之学,开近代疑古风气之先。著有《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

  • 杜律注

    二卷。旧本题元虞集(1272-1348)注。生平详见《平猺记》辞目。此编所注杜诗,凡七言近体一百四十九首。卷首杨士奇序,称春解题桃树一篇,了然于仁民爱物之旨,深得杜意,必伯生所为。但欧阳元撰集墓碑未载

  • 奏议稽询

    四十四卷。曹本荣编。曹本荣(1621-1664),清代黄冈(今属湖北省)人。字木欣,号厚庵。顺治己丑(1649)进士,累官国史馆侍读学士,充经筵讲官,与傅以渐撰《易经通注》,其学从王守仁致知之说,尝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