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乙旃

乙旃

读音:yǐ zhān

【源】 ①北魏时高车部(即铁勒,汉时称丁零)有十二姓,其第三姓为乙旃氏(27,60,70)。②鲜卑人姓。北魏献帝以叔父之后为乙旃氏(7,9,12,21)。【变】 北魏孝文帝时改乙旃氏为叔孙氏(9,12,17)。【人】 乙旃音埿,东晋十六国时西秦大单于乞伏国仁之左丞相(7,21,27)。乙旃达宫,北魏恭帝时人,蠕蠕族,见《周书》(242)。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或出自鲜卑之拓跋姓。郑樵注云:“后魏《官氏志》:献帝命叔父之裔为乙旃氏。是为十姓。见《长孙氏谱》; 孝文改为叔孙。”② 《姓氏考略》注云: “高车十二姓三曰乙旃氏。”

西秦有乙旃音埿,乞伏国仁之将,又为左相。

猜你喜欢

  • 董閼

    读音:Dǒngyù【综】 战国时赵襄子臣有董阏安于(17,21,62)。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 引《中国姓氏集》收载; 《姓氏词典》引 《姓觿》亦收。其注云: “春秋时晋有赵襄子家臣

  • 蛇丘

    读音:shé qiū【音】 蛇亦音移(Yì)(7)。【源】 ①系自姜姓。春秋时齐灭遂(故城在今山东宁阳西北与肥城接界处之遂乡),汉置蛇丘县,受封者以邑为氏(7,60,62)。②王子年《拾遗记》有蛇丘氏

  • 读音:hè【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晋大夫毕万之后有褐氏(60,62)。②春秋时晋大夫韩褐之后,以名为氏,见《姓考》(17)。③疑即褐冠氏(亦作鹖冠氏)之后(21)。【布】台湾台北有此姓(68,261

  • 三㐾

    读音:Sānyuán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姓氏词典》亦收载并注此音。其注引 《希姓录》云:“源于子姓。 ‘微子之后’。”查字书无“㐾”字, 疑乃“伉”字

  • 读音:Méng【源】 鄳(故城在今河南罗山西南9里),邑名,以地为氏,见《姓源》(63)。

  • 读音:luò【源】 ①系自任姓。炎帝参卢之后有落氏(6,60,62)。②落姑氏之后有落氏,见《风俗通》(1)。③春秋时赤狄皋落氏之后改为落氏(6,7,12,17,60)。④汉、晋时鲜卑人姓,檀石槐之西

  • 阿乍

    读音:A-zhà【综】 彝族姓。属武拉家支,今云南禄劝有此姓(375)。

  • 女餒普

    读音:Nǚněipǔ彝族姓氏,彝语“女”为黄牛之意,“女馁谱”即“黄牛氏族”,以之为姓。后或改单姓“黄”,盖取其汉意“黄牛”之首字而得。见《中国人的姓名·彝族》。

  • 读音:Gé/Ger【综】 源出不详。台湾台南有此姓(64)。

  • 盟佳

    读音:Méngjiā【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三派,出郭尔罗斯、伊巴丹、浑春等地(23,63,180,260)。【变】 ①一作〔孟佳〕(180,260)。②后改为孟氏(180)。【人】 清镶白旗满洲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