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jiè

【源】 ①周时东夷有介国(故城在今山东胶县南70里之介亭),春秋时为鲁附庸,其后以国为氏(7,17,21)。 ②夏时有介侯国,在汾之介休(故城在今山西介休东南15里),其后有介氏,见《姓考》(17,62)。 ③朝鲜族姓。 【望】太原、河南(17,60,418)。 【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人】介之窥,夏王桀之臣(60)。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河北之辛集、黄骅,山东之鱼台,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塔城,云南之泸水、河口,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云:“桀臣介之窥为介姓之姓。望出太原。今山西解县多此姓。” ② 《中文大字典》 注引 《元和姓纂》 云:“介,出 (於)晋介之推。” 郑樵亦云: “春秋之时,冀芮居冀地,颍考叔居颍谷,介之推、烛之武,并以地命氏。”③ 《续通志·氏族略》 则归 “以国为氏” 之列,其注云: “春秋时附庸小国,后以为氏,又地名(或以地为氏)。” (按: 邓名世 《辨证》 曰: “介之推不见得姓之始; 介葛卢不见亡国之年。二人之氏不相沿也,故入 ‘以国为氏’,而以地名附见於下。”)

三国时吴有介象,会稽人; 明代有介不易,又有介寿。

猜你喜欢

  • 哲伯

    读音:Zhébó【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汉楚哈(一作汗楚哈)(23,63,180,260)。【变】 亦作〔哲柏〕(259,260)。【人】 哲伯玛祜,清满洲镶红旗人,顺治进士,康熙时巡抚江南(61,

  • 千薩

    读音:Qiānsà【源】 彝族姓,属尔基家支(375)。

  • 读音:Xū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按: 蓿,当指苜蓿,疑此以草名为姓。)

  • 叱閭

    读音:Chìlǘ【综】 《金石录》有北魏孝明帝神龟之年,叱闾神宝修阙城铭(阙城铭一作城关铭跋)(27,70)。一说,叱闾即叱卢,闾系卢之声变(242)。一说,叱闾神为姓,宝为名,〔叱闾神〕即叱吕引之异

  • 通塞理

    读音:Tōngsāilǐ【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萨哈尔察(23,63,260)。

  • 寧古塔

    读音:Nínggǔtǎ【源】 清满洲八旗姓。原系地名,后以地为氏(23)。凡八派,出宁古塔、绥分、讷殷、虎尔哈、和佟吉、倭济、萨鲁城新村、哈达等(23,63,180,260)。【变】汉姓为宁、刘(18

  • 读音:Chú【综】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台湾台东、台北、高雄等地均有此姓(64,68,26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灵石,陕西之韩城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新

  • 读音:Cōng/Tsong,Tsung【综】源出不详。辽宁阜新有此姓。

  • 諾護

    读音:Nuòhù《姓氏词典》引 《元和姓纂》收载,“北魏有诺护·于。”未详其他。

  • 读音:Zī【源】 系自子姓。春秋时戴(故城在今河南兰考东南)之后有甾氏、菑氏,见《路史》(60)。甾即菑,为汉置县,当以地为氏(60,62)。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并注其源: ①其注引《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