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Kuāng

匡姓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春秋时句须为鲁国匡邑之宰,其子孙以邑名为姓氏。二是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匡(今河南),后世子孙遂以邑名为姓氏。

匡姓发源于山东、河南。汉代迁徙于江苏、安徽、山西。魏晋南北朝时期散居于黄河中下游,唐朝时,湖北、湖南、四川、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已有匡姓人家居住。明初,匡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等地。清代山东匡姓闯关东进入东三省。如今,匡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等地为多。

匡姓历史人物有匡裕,周朝人,生来聪慧通灵,成年学道,据说得神仙术,隐居山中,结庐而居。定王派人征召,却只见草庐。当地人便叫此山为“匡山”,又叫“庐山”。匡衡,西汉经学家。少年时家境贫寒而好学,曾凿壁借邻居家灯光读书,成年后善说《诗》,人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官至丞相,封乐安侯。他认为民风败坏是因朝廷、官吏腐败,主张整治吏制,举荐贤良,铲除奸佞,崇尚仁义礼让。匡源,清朝学者。清道光年间进士,继任翰林院编修,曾先后任江西、山西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咸丰帝病危,为“顾命八大臣”之一。同年,同治帝即位,两宫垂帘听政,慈禧罢免匡源官职,匡迁居济南。其后应聘为泺源书院山长,兼尚志书院山长,历时十七年。其著作有《珠云仙馆诗人钞》等。

匡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五十三位。


【源】 ①春秋时句须为鲁国匡邑(故城在今河南长垣西南司家坡,亦即卫匡邑,一说,鲁匡邑不同于卫匡邑,故城不详)之宰,其子孙氏焉,见《风俗通》(1,12,17,60)。古有匡国,周武王时有匡裕兄弟七人,俱有道术,盖古匡侯之后(17)。疑匡国即鲁匡邑。②春秋时卫国匡邑。或以邑为氏(12,21)。③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匡(故城在今河南睢县西30里旧匡城。一说,在今河南扶沟),其后以邑为氏,见《姓源》(17,62)。④蒙古族姓(318)。【变】 亦作〔邼〕(17)。②宋时避太祖赵匡胤之名讳,改匡为主氏,政和年间,官文书中不得以主作为姓,又改为康氏(7,60)。一说,改为羌氏(60,62)。【望】 晋阳(17,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人】 匡衡,汉时太子少傅,封乐安侯(21,62)。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固安,山东之龙口、昌乐、平度,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监利,安徽之泾县,江西之峡江,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傣族、土家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鲁匡邑宰匡句须之后。开封长垣县西南十里匡邑故城,亦属卫。又,疑鲁别有匡邑。”② 《中国姓氏大全》 称: “周代郑国有匡邑 (今河南扶沟西南); 卫国亦有匡邑 (今河南睢县西),当以邑为氏。” ③ 《姓氏考略》 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 云: “宋避太祖讳,改为主氏,政和间以民姓主为嫌,又改为康氏。一云改为羌氏。望出晋阳。”

战国时有匡章;汉代有匡衡; 南齐有匡昕; 元代有匡才; 明代有匡福,又有匡如桐; 清代有匡辅之。

猜你喜欢

  • 巴雅爾齊

    读音:Bāyǎěrqí【源】 ①清满洲八旗姓。世居诺罗(23,63,180,260)。 ②清蒙古正白旗中有巴雅尔齐氏(259)。清代满族姓氏。世居诺罗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尚佳

    读音:Shàngjiā【综】 清宣宗(即道光帝)之豫妃为尚佳氏(72)。清正蓝旗满洲闲散关音保之妻亦为尚佳氏(260)。

  • 孙叔

    读音:sūn shū孙叔敖之后。(见《姓氏考略》)

  • 四饭

    读音:sì fàn四饭缺之后。(见《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

  • 读音:Zhōu【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浙江上虞有此姓(279)。现行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Páng庞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封地为姓氏,源于姬姓。周文王子毕公高后代受封于庞,子孙以封地为姓,相传姓庞。二是出自高阳氏,相传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代。据说颛顼八子之一为庞降,其后代子

  • 读音:dìng【源】 周公之子伯龄之后有定氏,见《路史》(60,62)。一说,蒋男(秦秋时姬姓国,后灭于楚,系周公后代)之裔有定氏(17)。【布】 台湾彰化、台北、桃园(64,68,261)、北京、河

  • 舒墨哩

    读音:Shūmòlī【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二派,出沾河、乌拉等地(23,63,180,260)。【变】 一作〔舒墨理〕(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沾河、乌喇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

  • 佟佳

    读音:Tóngjiā【源】 ①清满洲八旗姓。凡三十派,出马察、燕尔湖、加哈、佟佳、长白山、勒熙电、哈达、庞木占、扎库木、把尔达、费德里、土木屯、佛阿拉、乌喇、俄漠和苏鲁、讷殷、安图河、叶赫、鄂尔顺、殷

  • 读音:jǐ【源】 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10,63)。宋大夫仲几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见《风俗通》)后魏俟几氏改为几氏。(见《魏书·官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