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引
【源】 ①黄帝之后有口引氏,见《路史》(60)。②代北姓(27)。一说,口引氏系北魏时若口引氏所改(70)。【变】 ①亦作若引(27)。②后改为口氏(60,62)。一说亦有改为寇氏(27)、扣氏、叩氏者(91)。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将其列入 “代北复姓”。其注云:“口引氏,黄帝后。”《中国姓氏大全》称: “历史上的复姓。相传为黄帝的后代,后改姓 ‘口’。一说改姓‘扣’、‘叩’、‘寇’。”
【源】 ①黄帝之后有口引氏,见《路史》(60)。②代北姓(27)。一说,口引氏系北魏时若口引氏所改(70)。【变】 ①亦作若引(27)。②后改为口氏(60,62)。一说亦有改为寇氏(27)、扣氏、叩氏者(91)。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将其列入 “代北复姓”。其注云:“口引氏,黄帝后。”《中国姓氏大全》称: “历史上的复姓。相传为黄帝的后代,后改姓 ‘口’。一说改姓‘扣’、‘叩’、‘寇’。”
读音:Jì/Jih【源】 冀、兾均为姓,见《氏族博考》(19)。
读音:Zhāng【源】 见《万姓统谱》(15,21,63)。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姓氏词典》引 《中国姓氏汇编》俱予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
读音:Xì郤姓的来源是以封地为姓,出自姬姓。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给他,建立郤国,为子爵,称郤子,其后遂以封地为姓
读音:yóu zhāng【源】 系自姬姓。春秋时卫公族之后有由章氏,见《潜夫论》(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 《潜夫论》 云: “ (春秋)卫姬姓后有由章氏。”
读音:Wù【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罕见姓氏。《姓氏词典》援引曹玉林、鄂木尔《新编注音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Bùtè【综】 清正红旗蒙古前锋维常之妻为布特氏(260)。
读音:Yún云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名为氏,祝融之后封于国(今湖北安陆,一说湖北郧县),后国灭,子孙以国为氏,后简去邑旁成为云氏。二是少数民族改姓。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之云姓分迁于鲁、
读音:Jīmímò《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姓氏词典》、《姓氏考略》等一并收载。其注据《北史》 云:“倭王妻姓鷄 (鸡) 弥没氏。”
读音:Xiáo/Shyau,Syau【综】 源出不详。台湾台北有此姓(68,261)。
读音:gōng míng【源】 周康王封唐叔虞子公明于贾(故城在今山西临汾贾乡),后有贾氏,公明氏(60,62)。【望】 汲郡(17,418)。【人】 公明仪,春秋时鲁大夫,南武城人子张弟子(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