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Sūn

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最早的一支来源于西周皇族。据说周文王第八子姬叔先被封于康, 后又移封于卫, 故史称卫康叔。他的八世孙卫武公生惠孙, 惠孙的孙子武仲为了纪念祖父, 就以祖父的字为姓氏, 即孙氏。二是出自于楚国孙叔敖之后。春秋初期, 楚国君王蚡冒曾孙叫艾猎, 史称孙叔敖。孙叔敖任楚国令尹一职时政绩卓著, 后人为了纪念他, 便以他的字“孙叔” 之中的“” 为姓氏了。三是源自妫姓。妫是帝舜的后代。帝舜曾居妫, 于是以妫为姓。西周初年, 武王追封先贤遗族, 找到了舜的后代孙敬仲, 把他封在陈地, 世称陈敬仲。其四世孙生子齐桓子, 齐桓子的第二个儿子任齐国大夫, 因为有功, 被齐景公赐姓孙氏, 从此以后, 其后代就以孙氏为姓。

孙姓自立姓之后, 一直居住在河南和山东一带。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 权倾一国, 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春秋末, 孙氏在卫国失宠, 北迁晋国。战国时期, 源自山东妫姓的孙氏中出了一位功名卓著的军事家孙武, 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 封地在今浙江富阳, 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三国时, 孙权在江南建立了吴国, 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孙姓著名历史人物中, 尤要提及的是孙武, 其《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 如今被译为十几种文字, 在世界广泛流传。三国时建立孙吴政权的孙权, 其雄才大略令无数人折服。唐代医学家孙思邈, 著有《千金方》等医书, 被人称为“药王”。近现代影响最大的孙姓人物莫过于孙中山了, 其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令人震撼。

孙姓在《百家姓》里排在第三位。


卫武公之子惠孙之后。又出毕姓,孙叔敖后。又齐陈无宇之子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其后也。(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卫武公之后也。武公和生公子惠孙,惠孙生耳,为卫上卿,食邑于戚,生武仲,亦曰孙仲,以王父字为氏。又楚令尹孙叔敖之后也。又有孙氏妫姓,齐敬仲四世孙孙桓子无宇后也。(见《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

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又为孙氏。(见《汉书》)

▲<春秋齐>孙武,军事家。<唐>孙思邈,华原人,医学家。<清>孙星衍,阳湖人,经学家。

猜你喜欢

  • 读音:xuān【源】 见《姓苑》(15,21,62)。【布】 台湾台北有此姓(68,26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苏之南京、山西之太原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亦收载,未详

  • 读音:sù【源】 ①玊为西番国名,音粟(Sù),其国人入中原者以国为姓(62,239)。 ②玉石之玉作玉,攻玉之玊工(即凿玉之宝石)作玊(60)。或系玊工之后,以职为氏。 ③一说,汉武帝时公玉带即公玊

  • 可地

    读音:kě dì【综】 代北人姓。后改为延氏(6,12,21,27)。疑为可地延氏省字所改。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改为延氏。

  • 蘇尼特

    读音:Sū’nítè【源】 ①元时蒙古贵族姓(24)。②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巴颜鄂隆(23,63,260)。【变】 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中有苏呢特氏(256),〔苏呢特〕似即苏尼特之异译。【人】 清镶黄旗

  • 末里乞歹

    读音:Mòlǐqǐdǎi【源】 元时蒙古七十二氏中有末里乞歹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摩哩奇尔岱〕(24)。元代蒙古族姓氏。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 《续

  • 汪澤

    读音:Wāngzé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Cónɡ/Tsorng, Tsung【综】 源出不详。台湾有此姓(64,68,261)。

  • 勞夠

    读音:Láogòu【综】 德昂族姓。世居云南镇康县木厂区大寨。劳够,氏族名,汉姓为李(146)。

  • 读音:Zhā查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封地为姓氏,出自姜姓。春秋时齐国君主齐顷公之子封于楂,其后人以封邑为姓氏,后去“木”旁为查。二也是以封地为姓氏,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公族大夫食邑在柤(今

  • 读音:kūn【源】 ①源自己姓。夏时诸侯昆吾(故城在今河南濮阳县东)之后(6,7,11,17,60)。②藏族姓。系以家族名为姓(170)。【望】 汝南(17,418)。【布】 台湾台中(64,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