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
【音】 又音柄(Bìng)(17)。【源】 战国时赵侯支庶食采于并邑(故城在今山西太原),后因氏,见《姓考》(17)。亦见《姓苑》(15,21,60)。【变】 一作〔並〕(91)。【望】 南越(17,418)。【布】 大陆有此姓。【人】 并韶,南北朝梁武帝时交趾人,富于词藻,诣选求官,吏部尚书蔡樽,以并姓无前贤,除广阳门郎,韶耻之,还乡与李贲为乱(7,17)。
明有并韶。(见《万姓统谱》)
【音】 又音柄(Bìng)(17)。【源】 战国时赵侯支庶食采于并邑(故城在今山西太原),后因氏,见《姓考》(17)。亦见《姓苑》(15,21,60)。【变】 一作〔並〕(91)。【望】 南越(17,418)。【布】 大陆有此姓。【人】 并韶,南北朝梁武帝时交趾人,富于词藻,诣选求官,吏部尚书蔡樽,以并姓无前贤,除广阳门郎,韶耻之,还乡与李贲为乱(7,17)。
明有并韶。(见《万姓统谱》)
读音:Bónù【综】佤族姓。世居云南西盟中课寨,亦作〔薄努〕(160)。
读音:sì lì【源】 代北姓。当系俟力伐氏之省字(70)。后改为鲍氏(12,27)。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改为鲍氏”。《姓氏词典》据《太平图话姓氏综》注云: “北
读音:Róngjū/Jungchu【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
读音:Běiquè【源】 西夏人姓(95,240)。
读音:táng yáng商王太丁封母弟才于堂阳,为堂阳氏。(见《路史》)
读音:Mǔ母姓主要源于以下说法。齐宣王田辟疆封其弟弟于母仰,他“远本胡公,近取母邑”,赐姓“胡母”,后母姓由此分出。母姓发源于山东,汉唐时期在山东东部形成望族,后来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母姓历史
读音:Mòtè【综】清正白旗蒙古护军济兰太之妻为莫特氏(260)。
读音:Héláng《姓氏词典》 引 《宋史》 收载。其注称: “宋有何郎业贤。”未详其源。
读音:gǎo【源】 ①见《姓苑》(21,62)。②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曲阜(17,418)。【布】 山东惠民(382)、新泰(359),河北隆化(344)、浙江萧山(209)、甘肃民乐(3
读音:yíng【源】 ①黄帝之子少昊氏嬴姓,见《古考史》(60,62)。一说,伯翳,即伯益,佐舜主畜,赐姓嬴。周考王使秦非子(伯益之裔)畜马渭之间,马大蕃息,因分土为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