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ǐn

【源】 ①引为夏时侯国,子孙以国为氏(21)。亦见《姓苑》(15,21)。 ②春秋时鲁公族之后有引氏,见《路史》(17,60)。 ③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古口引氏为引氏,见《魏书·官氏志》(60,62)。【布】 北京、湖北武汉(91)、河北三河(285)、广东顺德(363)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忻州、灵石,湖北之武汉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有此姓。《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亦收载。《姓氏考略》 注其源: ①其据 《路史》 注云: “鲁后有引氏。”此当系出姬姓。②其据 《魏书·官氏志》 注云:“古口引氏改为引氏。” (按: 今中华书局标点本 《魏书·官氏志》 无“古口引”,而作“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其“校勘记”称: 《广韵》、《姓纂》、《姓解》,“胡古口引” 作“古口引”; 《姓纂》 卷五、卷六,《辨证》、《氏族略》 作“古引”; 沈涛 《随笔》 五以为“今本误衍一 ‘胡’ 字”。《疏证》 以为古 “”、“”音通,“氏既改误,明旧氏必有 ‘胡’ 字无疑。”《胡姓考》 据本书 (按: 此指 《魏书》) 卷九 《肃宗纪》,见 “胡引祖”,以为此姓 “当为 ‘胡引氏’,《官氏志》 作 ‘胡古口引氏’,盖涉上若口引氏而衍。”今按: 氏既改侯,旧氏必有 “”字之说,如出连之改毕,是楼之改高,土难之改山,屋引之改房,在读音上原姓与改姓并无关系。诸姓氏书皆无 “” 字,《广韵》 且注明 “”字“公户切”,岂可为省文或脱字?疑 《志》本作 “古口引文”,当时又别作 “胡口引”,后人旁注“”字,羼入正文。“古口引” 既亦作“胡口引”,亦可省作“古引”或“胡引”。故姓氏书或作 “古引”,而 《肃宗纪》 有“胡引祖”,所论很是,与 《姓氏考略》所引 “改为引氏”之说不同。

《姓氏词典》 称: “元有引住。”

猜你喜欢

  • 读音:Gù现行罕见姓氏。今福建之上杭有分布。汉族姓氏。此姓系上杭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亦未见载於古籍。(按: 四周陡峭、顶端较平的山称之为崮,崮姓当是以居地为氏。)

  • 读音:dǔ【源】 见《姓苑》(21,62)。《姓氏词典》 引 《姓谱》 收载。其注云: “系覩姓分族。”未详其他。参见“覩”条。

  • 读音:Quán【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姓氏词典》 引 《姓谱》 收载,未详其源。

  • 小尒朱

    读音:Xiǎoěrzhū《姓氏词典》引《北史》收载,未详其源。

  • 白格屯

    读音:Báigétún【综】 清镶蓝旗蒙古领催色黑之妻为白格屯氏(260)。

  • 读音:yè【源】 ①周叔夜之后,见《姓考》(17)。 ②《周礼》夏官有掌漏刻之官挈壶氏,其后有夜氏(60,62)。③蜀松潘蛮有夜氏(60,62)。【变】 亦作〔亱〕(73)。【布】 北京、四川成都等地

  • 读音:Dàng【源】 见《清稗类钞·姓名类》(30)。【人】 砀鲁赐,汉时东海太守,申公弟子(15,24,62)。然据张澍考证,砀非姓,乃鲁赐为砀人,砀为地名,在沛(26)。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 駒于

    读音:Jūyú《姓氏词典》 引 《汉书》 收载,未详其源。“汉代有驹于利受”。

  • 读音:zhǐ【源】 春秋时齐公族之后有氏氏,见《路史》(17,60)。亦见《直音》(15,21)。【变】 ①北海氏仪,后改为是氏(9,15)。 ②一作��(17)。【望】

  • 西方

    读音:xī fāng【源】 少昊,金天氏,位主西方,子孙以为氏(6,12,17,60)。【人】 西方虔,晋末前燕慕容廆之将,北平人(17,21)。西方琥,宋时淄州人,登科(12,21)。罕见复姓。《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