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Jìn

晋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名为姓。周武王封其子叔虞于唐地,世称为唐叔虞。位传至燮父时,因唐地有晋水,所以叔虞子就将地名改为晋,并建立晋国。春秋时,韩、赵、魏三家分晋。原晋国公族被废为庶人,子孙遂以原国名为姓,是为晋姓。二是源自春秋时楚国大夫晋陈之后裔。

晋姓人家早期主要在今山西一带发展繁衍,明初,山西晋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陕西、江苏、北京、天津等地。如今晋姓尤以河南为多。

晋姓历史人物有晋冯,东汉京兆人,明帝时为京兆祭酒,博雅有才学,曾被班固推荐给东平王刘苍做幕僚。晋应祖,宋代人,乐善好施。他任知州时,曾每月拿出公帑二十千来资助贫穷的读书人生活。晋骘,宋朝官员,任房州州官时,时逢兵乱,民不聊生,他令军队开荒种田,并将收获的粮食全部分给百姓,同时免除百姓徭役。而且还召集铁、木匠,为百姓改良和修理农具。他还在当地修建学校,大力发展教育。所有举措深得民心,极受当地百姓爱戴。

晋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五十八位。


【源】①系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叔虞封于唐,其子燮父嗣封改唐为晋(故治在今山西太原),传二十三代于晋静公为魏、韩、赵三卿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6,7,9,12,15)。②春秋时楚大夫晋陈之后裔晋鄙为魏国将军。此晋姓在三卿灭晋之前(7)。③清时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 【望】虢郡、平阳(17,21,60,418)。 【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6%。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晋姓人口67%。 【人】晋冯,东汉时京兆人,好古乐道,班固荐于东平王苍(15,21,61)。


本唐叔虞之后,以晋为氏。(见《广韵》)

周武王第三子叔虞封唐,唐有晋水,因改为晋,传二十代,子孙以国为姓,魏有晋部。(见《元和姓纂》)

三家灭晋,静公迁为家人,子孙因以为氏。望出虢郡、平阳。(见《姓氏考略》)

晋大夏之墟也,尧之所都平阳,其国曰唐,及叔虞封于唐,其子燮火,嗣封改为晋,以其地有晋水也。(见《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

▲<战国魏>晋鄙,将军。<明>晋爵,长安人,西城兵马司副指挥。

猜你喜欢

  • 玆毋

    读音:Zīwú【源】 春秋时鲁大夫玆毋还之后(7,9,62)。一说,玆毋还为齐大夫(6,12,15),误(7)。【变】 亦作〔玆母〕(6,7,9,12),〔玆无〕(17),〔兹毋〕(60)。【人】 玆

  • 精婁

    读音:Jīnglóu【源】 非汉族姓(9)。亦见《姓苑》(15,17,21)。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 收载,未详其源。

  • 烏什拉

    读音:Wūshílā【源】 金时女真人姓(23),至清为满洲八旗姓,世居扎库木(23,63,180,260)。【人】 清正红旗满洲闲散伽蓝保之妻为乌什拉氏(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扎库木地方,

  • 八憐

    读音:Bālián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氏族》收载; 《续通志·氏族略》译作“巴琳”。

  • 終古

    读音:Zhōnggǔ【源】夏王桀之内史(即太史令)终古,其后因以为氏,见《风俗通》(1,6,7,12,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风俗通》 云: “终古,桀内史也,因

  • 扶余

    读音:fú yú以国为氏,即扶余国之后,与夫余同。(见《姓氏考略》)

  • 读音:zhōng【源】 由哀姓所改。①哀愉为汉哀帝之裔,仕南唐,以庆贺不便,赐改姓衷(15,21,60)。②哀景元守豫章,因家焉。其三子避乱居宁都,赐姓衷(15,21,60)。③明涪州知州哀世用,南昌

  • 阿

    读音:ā lún高车十二姓,七日阿氏。(见《魏书·官氏志》)

  • 第四

    读音:dì sì【源】 系自妫姓。以次第为氏,齐田之后,见《潜夫论》(60,62,63)。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据《潜夫论》云:“齐田氏之后。”此亦“以次为氏”。出田氏。齐田

  • 读音:Zī《姓氏考略》 收载并注此音。其据 《姓觿》 注云: “以地名为姓氏。 䣎, 乡名, 见《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