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Dòu

【源】 ①系自姒姓。夏帝相遭有穷氏之难,其妃后缗方娠,自窦(即孔穴)逃出,奔有仍(故城在今山东济宁)而生少康,少康生二子曰杼、曰龙,龙于中兴后留居有仍,遂为窦氏,见《风俗通》(1,6,7,12,17)。②古地以窦名者甚多,窦氏必以地为氏(60,62)。③魏晋时氐人姓(60,242)。④河南窦氏,源出鲜卑没鹿回部。没鹿回部大人窦宾之孙勤,魏穆帝赐姓纥豆陵氏,勤之五代孙岩随北魏孝文帝徙居洛阳,遂为洛阳人,并改纥豆陵氏为窦氏,见《魏书》(70,242)。⑤东晋末后秦姚苌时,南羌有窦姓,见《晋书》(242)。⑥傈僳族怒饶时氏族名,汉姓为窦(150)。⑦蒙古、满(344)、怒(222)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观津、河南、扶风、河西(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2%.尤以江苏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窦姓人口21%。【人】 窦犨,春秋时晋大夫(21)。


现行较常见姓氏。其人数虽不很多,但分布很广,南北方皆有。除汉族而外,蒙古族、怒族、彝族、傈僳族、侗族等均有窦姓。今北京,辽宁之沈阳,河北之魏县、河间,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云南之路南、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有载。其源不一: ①系出姒姓,夏少康王之后裔。夏王相 (禹子夏启的重孙)遭有穷之难而被杀。 其妻后缗有孕, 自窦 (狗洞) 逃出奔归有仍,而生少康。少康中兴,其子杼龙留居有仍,遂以窦为氏。②为 “窦公” 氏所改。战国时魏有窦公,后以 “窦公” 为氏,或改为单字姓 “”。③乃“纥豆陵” 氏所改。纥豆陵氏为代北地区之三字姓。北魏孝文帝令其改为单字姓 “”,此乃截取“纥豆陵”之第二音节“”,并谐汉姓 “” 而得。④出自历史上之氐族。《魏志》 载有氐王窦茂,其后裔即以窦为姓; 或改姓 “”,音仍为dòu。⑤ 《姓氏考略》注云: “古地以窦名者甚多,窦氏必以地为氏。”

汉代有窦国、窦宪、窦武; 唐代有窦建德; 明代有窦承芳。

猜你喜欢

  • 读音:jiān【综】 蕳为蕑之异体字,今蕳、蕑为二不同之姓。台湾基隆、台北等地均有此姓(68,261)。望出淮南。汉有蕳忌,官中尉。(见《姓氏考略》)中尉蕳忌。(见《史记·淮南厉王传》)

  • 簿

    读音:Bù【综】 源出不详。主簿,古代官职名,或久居此职者之后以官为氏。河南巩县(301)、商城(308)、江苏武进(314)、上海嘉定(351)、山西应县(62)、汾阳(278)、台湾(68,261

  • 盧林

    读音:Lúlín【综】 当系卢、林两单姓所合成。台湾有此姓(236)。

  • 黄龍

    读音:Huánglóng《姓氏词典》 据 《简明中国通史》 收载。其注云: “源于远古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系出庖牺氏。”

  • 朶希薄

    读音:Duǒxībó白族姓氏。白族语称巫师为 “朵希薄”,以职业为姓。后或改单姓“童”、“董”,盖取朵希薄之首音谐童、董而得。

  • 读音:xuǎn见《姓苑》。

  • 昌濮

    读音:Chāngpú历史上罕见之复姓。《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大戴礼·帝系》云: “昌意娶於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生颛顼。”

  • 述律

    读音:shù lǜ【源】 契丹人姓。辽主耶律阿保机之皇后为述律氏,见《五代史》。辽国萧后之族留于辽者为述律氏,号称后族。辽亡,改述律氏为石抹氏,见《元史》(57,60)。【变】清《续通志·氏族略》称述

  • 不蒙

    读音:bù měng【音】 蒙音梦(7,12,21)。【源】 关西羌人姓(6,7,12,21)。【变】 一作夫蒙,亦作〔不梦〕(60,62)。【人】 不蒙世,后秦安远将军(70,242)。不蒙令卿,唐

  • 王命

    读音:Wángmìng【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