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Xíng

邢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出自姬姓,以国名为姓。据说周公第四子靖渊被封于邢地(今河北邢台),称邢侯,后建立邢国,后被卫国所灭,其子孙便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邢。二是以邑为姓,春秋时晋大夫韩宣子之族人封于邢丘(今河南温县),其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三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氐族、清朝满族均有改姓邢者。

邢姓发源于今河北邢台。春秋战国时期迁徙到河南、山西等地。魏晋南北朝之际,邢姓河间郡望已经形成。“五胡乱华”时期,有部分邢姓子孙为避祸逃至江南。隋唐之际,邢姓繁衍播迁仍以北方邻近区域为主,同时南方一些地方如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已有邢姓出现。南宋时,赵构之妻邢皇后的家族落籍临安(今浙江杭州)。明初,邢姓作为山西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北京、天津等地。如今,邢姓以河北、河南等省为多。

邢姓历史人物有邢邵,北朝时魏齐间文学家,擅长骈文诗赋,与温子升、魏收号称北朝文坛“三才”。邢昺,北宋著名经学家,他的《论语正义》,讨论心性命理,为后世理学家所采用。十三经注疏中的《孝经》《尔雅》《论语》均采用邢昺所疏本。

邢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九十五位。


【源】 ①系自姬姓。周公第四子靖渊,封为邢侯,其地在邢州治龙冈(故城在今河北邢台西南襄国故城)。春秋时卫文公灭邢,子孙遂以国为氏(7,11,12,17)。②春秋时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故城在今河南温县平皋故城),邢带之后,以邑为氏(17,60)。③北魏时氐人姓,见《通鉴》(242)。④清时满洲人姓,世居三块石(23)。又,清满洲八旗姓性佳氏后改为邢氏(180)。今满族姓(344)。⑤黎族姓(216)。黎族姓拉海氏,汉姓为邢(221)。⑥蒙古族姓(344)。【望】 河间(17,21,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河北、河南等省多此姓,2省邢姓约占全国汉族邢姓人口31%。【人】 邢郦瞆,春秋时齐臣(2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阜平,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海南之乐东,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四川之合江,云南之陇川、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蒙、彝、黎等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侯爵,周公第四子受封于邢州。今邢州龙岡是其故地,卫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词典》 称: “邢为周分封的诸侯国,开国君主是周公之子,名失传,故址在今河北邢台,后迁至夷仪(今山东聊城)。”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② 《姓氏考略》注引 《姓考》 云: “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后以为氏。” 邢邑在今河南温县东,一说在今山西河津。此以邑为氏,亦系出姬姓。望出河间。③黎族之邢姓,分布于海南之乐东,后从中又分出罗姓。《中国人的姓名·黎族》有载,未道其详。

三国时魏有邢贞,太常奉策; 北齐有邢峙,国子助教; 北宋有邢昺(按: 《中国姓氏大全》 引作“邢禺”); 明代有邢献之,高淳人; 清代有邢谢。

猜你喜欢

  • 读音:shéng绳服,嘉定州人,天顺中任永福县知县。(见《万姓统谱》)

  • 優性舒

    读音:Yōuxìngshū【源】 春秋时三字姓(22)。《姓氏词典》 引 《希姓录》 收载。未详其源。

  • 公群

    读音:Gōngqún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 《姓氏词典》引《姓觿》亦收,未详其源。

  • 史桑

    读音:Shǐsāng【源】 春秋时卫公族有史桑氏,见《路史》(17,62)。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引《中国姓氏集》收载;《姓氏词典》亦收,其据《路史》注云:“源於姬姓,出自卫公族。”

  • 韋紇

    读音:Wéihé本古部族名,北魏高车部之袁纥族,又称乌护、乌纥、韦纥,实即袁纥之别译。族人或以部族为氏,遂称韦纥氏。参见 《中国通史》。

  • 读音:dà【源】 ①相传古帝大庭氏之后(1,6,7,12,17)。②唐初有粟末靺鞨,为高丽别种,姓舍利,唐武后时舍利乞乞仲象居高丽故地,唐中宗封其子祚荣为渤海郡王,即渤海王,始称大氏。大者,女真人语尊

  • 俄牟

    读音:Émù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 期沙

    读音:Qīshā【综】 彝族姓。四川布拖有此姓(129)。

  • 读音:dì【源】 系自妫姓。汉高祖徙齐诸田居于京兆之房陵,即汉园陵之地,故以次第为氏,后或改单姓第(60,62)。亦见《姓苑》(15,21)。【望】 陇西(17,418)。【布】 河南林县(343)、

  • 读音:Zī【源】 系自姬姓。周公卿之后有锱氏(22)。【布】浙江奉化有此姓。《姓氏词典》 引 《姓谱》 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