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Wúdīngkè【综】 赫哲族姓,又作〔吴昧〕,汉姓为吴(186,187)。赫哲族姓氏。或译作“倭肯”,河名,松花江支流经勃利县境。居于此者以为“哈拉” (姓),后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
读音:shòu qiú【源】 见《魏书》(7,9,24,60)。【变】 后改为受氏(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姓解》云: “《(后)魏书》有受酋氏。”或作受
读音:Jié【综】 源出不详。或即桀姓(91)。四川铜梁(62)、江西宁都(280)、台湾桃园(68,261)等地均有此姓。《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Èqín【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叶赫(23,63)。【人】 鄂秦鄂尔和岱,清蒙古镶白旗人,世居叶赫,从征吴三桂有功赠云骑尉(23)。清代蒙古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收载,为蒙八
读音:Dū都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春秋初年,郑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公子阏,字子都。性格勇猛,力量很大,所以很得郑庄公的欣赏。他死以后,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字为姓,称为都姓。二是出自公都姓,以封邑
读音:Yúfán【综】秦末项梁将馀樊君,见《史记》(17,62,63)。《姓氏词典》引 《姓觿》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Kědá【源】 其先代北武川蠕蠕人,随魏南迁(7,12,27,60,242)。【人】 可达安,北魏时司徒(7)。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世居武川,随魏南徙。《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初见于 《姓
读音:dà shí大食国王之后。(见《元和姓纂》)唐永徽中,大食王遣使朝贡,自言王姓大食氏。(见《唐书·西域传》)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元和姓纂》云: “大食国之后。”又,据
读音:bó cháng【源】 春秋时齐有伯常氏(60,62)。【变】 一作柏常(60)。【人】 伯常蹇,春秋时齐人,与孔子同时人,见《晏子春秋》(60)及《庄子》(17,21)。历史上罕见之复姓。《姓
读音:Péng《姓氏词典》引曹玉林、鄂木尔《新编注音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