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诗词古文>曹彦约生平

曹彦约生平介绍

曹彦约(1157~1228)南宋大臣。字简甫,号昌谷,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淳熙八年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运判官,镇压郴州(今湖南郴县)瑶民起义,后任利州路(今属陕西)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发漕司储粮减价粜与饥民、通商蠲税,并论兵柄财权并列之弊。宝庆元年,擢为兵部侍郎,迁礼部侍郎,不久又授为兵部尚书,力辞不拜,后以华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查看曹彦约的诗词古文

生平

家庭环境

  曹彦约的叔祖曹省,曾任岳州(今湖南岳阳)士曹,后调任雍丘(今河南杞县)丞。

  曹彦约之父曹兴宗,字伯起,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官崇阳尉,岳州司理、参军等职。“所至政声籍甚”,被上赠以光禄大夫。都昌县志《重修儒学记》中称:曹兴宗“讲学之懿,修行之笃,传诸其家以及其乡之人者,尽宋之季年,衣冠相望,犹有可考者。”可见曹家诗书孝义传家的影响了。

解围安陆

  曹彦约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中进士,历官建平县(今安徽郎溪)尉、桂平军(今湖南桂阳)录事参军、司法参军,知乐平县,江西安抚司京湖宣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权知汉阳军事。开禧年间,金兵“重兵围安陆,游骑闯汉川。”而郡兵寡弱,形势危急。曹彦约登高一呼,积极组织地方武装,招募乡勇,加强水陆防御,制定周密作战计划。他先派赵观迎战金兵,在渔民大力配合之下,“斩其先锋”,“焚其战舰”。接着又遣党仲升偷袭金营,杀敌千余,“民赖以安。”曹彦约也因救援安陆,大败金兵而升任汉阳知军。“开禧北伐”失败后,史弥远等主张与金议和,遭到曹彦约坚决反对。曹彦约上疏给宋宁宗义正词严予以批驳,深得皇上赏识。但终因孤掌难鸣,朝廷还是与金重开和局——签订了《嘉定和约》。

上书言弊

  嘉定二年,(1209)曹彦约升为湖南转运判官,后改利州(今四川广元)转运判官兼知州。其时正值饥荒,粮食奇缺,饿殍遍地。他果断决定:“减价遣粜,勤分免役,通商蠲税。”通过这些救灾措施,“民赖以济”。他征对当时四川边境各司并列,兵权不一,互相推诿,不堪防卫的状况,作《病夫议》上奏,历数各种弊端,痛陈医治良策。主张用人“求一贤者而尽付之兵权。”不应“虽信而用之,又以人参之;虽以事权付之,又从中御以系维之。”对军队和民勇,要进行整顿和训练,要正本固源。认为:“本原一坏 ,百病间出。”、“忠义民兵利在战斗。”、“若其恃勇贪利,犯上作乱,则又不止于大军而已。”必须“磨之以岁月,渐之以礼义”。要求“择知书者以为教导。”万不可有侥幸获胜得功的心态。《病夫议》切中边境要害,提出可行解决方略,是颇有见地的。虽不蒙上采信,但曹彦约拳拳报国之心是上苍可鉴的。不久,曹彦约受命回江西,任安抚使兼知隆兴府(今南昌),为服务桑梓出力。

  宋理宗即位,曹彦约被提为兵部侍郎兼国史院修撰,不久迁礼部侍郎、宝谟阁学士兼侍读。授兵部尚书,曹彦约以年高力辞,于是改宝章阁学士、知常德府。其时国事日非,奸佞当道,曹彦约深感不安,多次上书直言,“劝上讲学,防近习”“倚忠直如耆龟,去邪佞若蟊贼。”应该“谨定省以为长乐,开王社以笃天伦,孝友之行,宜足以取信于天下。”抨击“下情未通,横歛未革。”抨击行贿贪污之风,抨击不负责任,相互诋毁。其言辞耿直激烈,不避嫌疑。

经幄管见

  庆元元年到三年(1195~1198)曹彦约常侍讲筵,“殚心启沃”,以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事迹为宝训,反复阐明,以为效法。他将所讲内容辑为一书《经幄管见》,共四卷(已收入《四库全书》史部史评类)“旁证经史而归之于法诫。”《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很高:“其间奏议,大都通达政体,可见施行。所论兵事利害,尤确凿有识,不同于摭拾游谈。其应诏陈言二封事,乃庆元、宝庆间先后所上,于当日苟且玩偈之弊,反复致意,切中窾要,亦可证其耿直之概。惟俪词韵语,稍伤质朴。然不事修饰而自能词达理明,要非学有原本者不能也。”他还存有文学著作《昌谷集》二十二卷,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还有著作《昌谷类稿》六十卷、《舆地纲目》十五卷、《星凤楼法帖》等。1128年,曹彦约病逝,上赠少保,赐号“文简”,归葬县北龟山,崇祀都昌乡贤祠,又入白鹿洞书院宗儒祠、紫阳祠和朱子祠,《宋史》卷四百一十上有传,又列清同治都昌县志卷九人物志·名臣传。

人物评价

  曹彦约历官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任上政绩显著,体恤民情,学问渊博,敢于直言,多谋善断。大凡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均有涉猎。《宋史》称他:“可与建立事功,”朱熹道统继承人、女婿黄干称其为“豪杰之士”。人论学统,以黄干为第一;论经济大略,以曹彦约为第一。他最后以文华阁大学士致仕归。 曹彦约还是一位诗人,其名已收入《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在《偶作》,他教人读圣贤之书,信孔孟之说。在《赠杨伯洪》诗中:“扁舟下峡七经年,犹忆西民困备边。已病一夫空有议,误谋元帅本非贤。公朝虑蜀天常近,之子忧时火未燃。遇合却留经济用,此行应不愧登仙。”写出当时自己的情状和忧虑。而在一些迎来送往的题赠之作中,却充满了情义和友谊,如《祭刘仲明文》:“二十余年,手足弟兄。有财共用,有田共耕。”“生不同姓,居不同州”。“慰我寂寥,问我穷愁。别久不见,贻书置邮。”

满门风华

  其兄曹彦纯,字粹甫,与弟同学于朱熹,也是白鹿洞的学生,并有时名。

  其弟曹彦继,也是都昌的文化人。

  曹彦约有四子,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四兄弟角力并进,或从政,或从教,皆为名士。长子士况,读书刻苦,有士大夫操行。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以士行征召为官,所至政绩斐然,累官至郎中,以朝散大夫辞官归居。次子士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知书达礼,嘉定七年(1214)以孝友征辟为迪功郎,官太平县主簿。三子士衮,授丞务郎,后迁知重庆府。四子士冕,字端可,号陶斋,由幕僚仕至州郡,曾以奉议郎知德化县。(今九江县)士冕自幼聪慧,勤于书法,见识高明,得父真传,均为书坛高手,所著《法帖谱系》二卷,每条都详叙摹刻始末,订其异同工拙,以资参考。

  曹彦约之侄曹士中,宋嘉定四年(1211)进士,任福建泉州佥判。

  曹彦约之孙曹愚,字伯明,由廷臣荐编国史,后改知萍乡,赠朝列大夫。

  南宋都昌曹氏,是为名门望族。曹氏子弟,在曹彦约中进士后,由科举入仕途者达十多人,在都昌县是少见的。

猜你喜欢

  • 赵滋

    汴人,字济甫。晓音律,善谈笑。画入能品,书法颇得赵秉文之妙。

  • 卫中行

    (?—829)唐河东安邑人,字大受。德宗贞元九年进士。十八年,入东都留守韦夏卿幕府。宪宗元和元年,在浙东幕府,与同僚游石伞峰赋诗。元和中历任礼部员外郎、兵部郎中、中书舍人。元和末自华州刺史改陕虢观察使。敬宗宝历二年,自国子祭酒出为福建观察使。次年,因贪赃事发,流播州。

  • 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四卷。

  • 崔元翰

    崔元翰,名鹏,字以行,唐博陵安平(今河北博野)人。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而且是连中三元,历史上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该科进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礼部侍郎于邵。试题《白云起封中赋》等。

  • 庾自直

    (?—618)隋颍川人。少好学,能属文,善五言诗。炀帝大业中授著作佐郎。性恭慎,不妄交游,特为帝所重。帝所为篇章,令自直指疵而帝自改之,至自直称善然后方出。及宇文化及为乱,愤激发病而卒。

  • 枚乘

    枚乘(?~前140),字叔,西汉辞赋家。汉族,秦建治时古淮阴人。枚乘因再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

  • 曾公亮

    曾公亮(998年-1078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思想家。字明仲,号乐正,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仁宗天圣二年进士,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官知县、知州,知府、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封兖国公,鲁国公,卒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曾公亮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 杜大中

    子庸、山堂居士,江苏苏州人擅长书法。

  • 于敖

    于敖(765—830)[唐]字蹈中。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人。擢进士第,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户部侍郎,出为宣歙观察使。工书,尝书唐韦绶碑。《唐书本传、墨池编》

  • 杨华

    约代宗大历前后人。曾官乌程令。与诗僧皎然交往,有诗歌唱酬。事迹略见《昼上人集》,此书卷一收录其诗1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