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诗词古文>江智渊生平

江智渊生平介绍

江智渊(418-462)南史作智深。此从宋书)字不详,济阳考城人。生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卒于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年四十六岁。辞采清赡,与谢庄、沈怀文友善。怀文批评他道:“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元嘉末,除尚书库部郎。孝武帝深相联系知待,每独蒙引进,未尝有喜色。累拜宁朔将军。议殷妃谥为帝所恨,以忧卒。>>查看江智渊的诗词古文

人物经历

  江智渊,济阳考城人,是湘州刺史江夷弟弟的儿子。父亲江僧安,任太子中庶子。

  江智渊最初担任著作郎,江夏王刘义恭太尉行参军,太子太傅主簿,随王刘诞后军参军。他伯父江夷有盛名,江夷之子江湛又有很美的声誉,父子二人仕途通达,地位尊贵,江智渊的父亲年轻时没有名声,江湛对他的态度很是简慢,江智渊常以此为憾,如果不是逢年过节,江智渊就不进江湛的家门。

  江智渊在襄阳担任随王刘诞的僚属,刘诞对他非常亲厚。当时谘议参军谢庄、府主簿沈怀文都和江智渊交往亲密。沈怀文每每称赞江智渊说:“人们应有的美德全都具备,人们不应有的恶习全都没有,这人恐怕是江智渊吧!”

  元嘉末年,江智渊被授任尚书库部郎。当时名门子弟做官,不担任台郎之职。江智渊门户衰微,朝廷贵官中又没有什麽人引荐,所以竟然被选授这样的官职,内心很不高兴,因而坚决拒绝,不肯接受官职。竟陵王刘诞又以王府名义授他为骠骑参军,转任主簿,又随王府转任司空主簿、记室参军,领南濮阳太守,迁从事中郎。

  刘诞将要叛逆,江智渊看出了他的密谋,于是请假先回京城。刘诞反叛之事失败,朝廷立即除授江智渊为中书侍郎。

  江智渊喜好文学,辞采清新富赡,世祖刘骏对他十分赏识,给予的恩宠礼遇在朝臣中居于首位。皇帝经常摆设私宴,多半命三五名朝臣陪游侍宴,江智渊常在随游者中居首。有时同伴未能上前,而他总是单独被引进。江智渊常常因为超越众人感到惭愧,未曾因此而露出得意的表情。每逢随从皇帝出游,与众官一起相随前行,见到传达诏命的人驰马而来,知道将召唤自己,于是惶恐惭愧,不安的样子常在表情中流露出来。谈论的人因为这而称赞他。

  江智渊迁任骁骑将军,尚书吏部郎。皇帝每次宴集酒酣,就要责骂凌辱群臣,并且命他们自己互相嘲骂攻讦,把这当作娱乐游戏。江智渊一向正直谦退,渐渐不符合皇帝心意。皇帝曾经命他拿王僧朗来嘲笑戏弄王僧朗的儿子王景文,江智渊严肃地说:“恐怕不应当有这种戏弄。”皇帝发怒说:“你的老子江僧安是痴人,同是痴人的儿子当然会互相怜爱。”江智渊听了这话,不禁伏在坐席上流泪,从此皇帝对他的恩宠大大减退。

  江智渊出京任新安王刘子鸾北中郎长史、南东海太守,加拜宁朔将军,行南徐州事。以前,皇帝的宠姬宣贵妃殷氏去世,皇帝命群臣议论她的谥号,江智渊上奏,认为当谥为“怀”。皇帝认为这不是足以显露殷氏美德的嘉谥,因此心中怀恨。后来皇帝出游南山,骑马到殷氏墓地,群臣都骑马随从,皇帝用马鞭指着墓地石柱对江智递说:“这上面不容许有‘怀’字!”江智渊更加惶恐害怕。大明七年,他因忧惧而去世,死时四十六岁。

猜你喜欢

  • 汤志道

    汤志道(?-1258)宋代道士。字东野,号灵宝先生。镇江丹阳(今属江苏省)人。上清派第三十七代宗师。苦志修行,炼气聚神,居大茅山顶三十年,“誓不出山”,因而颇有功力。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其师上清派第三十六代宗师鲍志真传之以上清印剑,遂为宗师。宝祐六(1258),讲道说法,辞中有云“笑入寥天一”,乃一笑而逝。弟子蒋宗瑛袭其法衣。

  • 傅自得

    傅自得(1116~1183年),字安道,宋代泉州人。曾祖父傅尧俞,元祐间任中书侍郎。父名察,官任吏部员外郎,宣和七年(1125年),奉命接伴金国使者,至韩城(今陕西省韩城市),遇入寇的金兵,金将斡离不(音否)威迫傅察下拜,傅察不屈而被杀。死后赠徽猷阁待制,谥号忠肃。他的文章收入《至乐斋集》。

  • 张齐贤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后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北宋名臣。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张齐贤登进士第,先后担任通判、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司空等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二十一年,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史称其“四践两府、九居八座,晚岁以三公就第,康宁福寿,时罕其比”。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张齐贤去世,年七十二。追赠司徒,谥号“文定”。有《书录解题》、《洛阳搢绅旧闻记》传于世。

  • 魏燮均

    魏燮均(1812~1889)原名昌泰,字子亨,又字伯阳、公隐,另号耕石老人,又号芷,老农,别号铁民、九梅居士。出生于铁岭(今辽宁省铁岭市)城南八里庄,1848年移居红杏村(今铁岭县千户乡红杏屯)。咸丰年间府学贡生,清代铁岭田园诗人、书法家。魏燮均“此身不为事王侯”,两年后,他离开金州返回故里,始终怀才不遇,在贫困落拓中度过一生。著有《香雪斋笔记》、《梦梅轩杂著》、《荒史纪闻》、《采遗集》、《嗣响唐音集》、《九梅村诗集》等诗作,可惜大多已失传。1889年,魏燮均故去,终年77岁。

  • 惟审

    诗僧,与灵一同时,约于玄宗天宝间至代宗初年在世。有关事迹据灵一诗考知。《全唐诗》存诗3首。

  • 褚亮

    褚亮(555年-647年),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其先自阳翟徙居焉。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 祝钦明

    祝钦明,字文思,京兆始平人。举明经。长安元年,累迁太子率更令,兼崇文馆学士。中宗在春宫,钦明充侍读。及即位,擢拜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历刑部、礼部二尚书。尝与群臣侍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据地摇头,睆目顾盼。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祝公是举,五经扫地矣。”景云初,为侍御史倪若水所劾,贬饶州刺史。

  • 蔡幼学

    蔡幼学(1154-1217),寿64岁,字行之,瑞安新城人。1172年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卒谥文懿,病逝京都,归葬永嘉洋岙山。他是永嘉学派巨擘陈傅良的弟子,关系密切,学术观点相近,遂成为永嘉学派继承者。

  •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 郑元秀

    郑元秀,汉族,男,宋代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