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诗词古文>王慎中生平

王慎中生平介绍

王慎中(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查看王慎中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幼年时期

  明正德四年九月二十七日(1509年10月10日),王慎中出生于晋江安平镇(今安海镇)。父王元纪,母李氏,生有5子,慎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幼聪颖,4岁能诵诗,教以对语,应答如流。11岁拜陈让为师,14岁时就学于理学家易时中。易时中是泉州理学名师蔡清的高徒,在文坛上很有名气。他选授学生要求甚为严格,但对慎中却非常赏识器重。当慎中贽见行拜师礼时,易时中避席而起,连称“不当在吾弟子之列也!”

  嘉靖才子

  嘉靖四年(1525),乡试中举,嘉靖五年(1526),18岁中进士,是年,回乡完婚。次年假满回京,授任户部主事,监兑通州。在任革除宿弊,堵塞侵耗。王慎中体察漕运士卒民夫的疾苦,特加优抚周恤,粮食在转运中霉烂,从不责怪运卒,及时处理分与军士,因而得到人们的拥戴,称赞他办事“廉仁练达”。

  嘉靖八年(1529),改礼部祠祭司。世宗建四郊举行郊祀,王慎中制大祀诗八章,文声大振。在此期间,慎中与唐顺之、陈束、李开先、赵时春、任瀚、熊过等名士切磋文章,学业大进。因文风相近,文学主张一致,自成一派,有“嘉靖八才子”之称。

  嘉靖十年(1531),王慎中出任广东主考官,在主持乡试中,他所作的卷面评语,准确精练 ,文辞雅丽,人争传诵。他亲自拔取的榜首解元林大钦,第二年会试,又蝉联高中头名状元,由此,博得“慧眼识英才”的美誉。

  嘉靖十二年(1533),转主客司员外。时朝廷拟选拔各部员外郎入翰林充馆职。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张孚敬想借此笼络他,并给他作过暗示。然而,秉性狷介傲慢的王慎中却不肯前往拜谒,并声言“吾宁失馆职,不敢失身”。馆职虽然落选,而名声益著。不久,改调吏部验封司,旋晋郎中。不久因事贬谪为常州通判。

  勤于职守

  在常州通判任上,他仍然勤于职守,整饬吏治。江苏巡抚郭宗臬,对王慎中的才学非常赏识,刚好江阴县出缺,就委派他去署理江阴。江阴任满,慎中又先后迁升南京户部主事和礼部员外郎。这些都是冷清闲散的衙门,使他更有充裕的时间钻研学问。在南京,他与王龙溪等文人学士研究著名理学家王阳明的学说。并从原来“文必秦汉”的尚古观念中解脱出来,趋向于唐宋文风,推崇北宋文学家曾巩、欧阳修等诸家学说。

  嘉靖十五年(1536),王慎中出任山东提学佥事。任内致力端正学风,革除陋习,制定新的规章条例。如原来规定,读书人谒见教官、学政要按等级行屈膝拜参的大礼。慎中对这种卑躬奉迎的风气很是反感,便另行规定,生员进谒只行常礼,免去一切繁文缛节。同时,重视人才的发掘、培养与提拔,如驰名文坛的“后七子”李攀龙、解元殷士詹,都是由他一手提拔出来的。

  仕途

  不久,升江西参政。江西是著名学者王阳明讲学的地方。地方父老还能记述王阳明讲学活动的旧事。王慎中追寻王氏的旧迹,经常往来于白鹿洞、鹅湖之间,与欧阳南野、邹守益、罗念庵、聂双江等学士交游讲学,阐发经学新义。

  后又迁河南参政。当时河南正闹饥荒,饿殍遍野。慎中协同放赈大臣户部侍郎王杲开仓发粟,赈救饥民。王杲见慎中办事干练,深得民心,上疏朝廷建议起擢重用。想不到题奏拔升的表章未见批复,却突然传来慎中被撤职罢官的通知,消息一传开,朝野哗然,都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怪事。原来慎中一向清心鲠直,不屑于奉迎上司,阿附权贵,早年在礼部供职时,得罪上司夏言。此时夏言为首辅阁臣,执掌朝纲,一发现奏请拔升慎中的表章,更加嫉恨,于是不仅压下表章不报,反寻借口参了一本,硬是罢了王慎中的官。

  王慎中从嘉靖五年踏入仕途,到嘉靖二十年被罢黜,前后在宦海中浮沉15年,报罢时才33岁。人们都为他盛年被罢官感到惋惜。然而他自己却毫不介意,飘然甩手离开官场,遨游于淇水、太行、王屋、苏门、百泉、武当、衡山名山大川之间,悠然自得。

  王慎中晚年居家专事古文著作。当地士子常来请教,“门墙几不能容”。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十七日(1559年8月19日)在安平家中病逝,年仅51岁,墓在南安三十四都竹洋乡。

  慎中弟王惟中,嘉靖二十年进士,官太仆寺少卿。侄王同休,万历十四年(1580)进士,光禄寺少卿。从弟王徽猷,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岳州同知、江西佥事。从侄王同赞,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杭州知府,后升户部主事。人称为璐霞王家“一门五进士”。王家故宅在安海镇璐霞巷(沟),遗址即今培基小学右侧。

文学主张

  台阁体

  自永乐以后,“台阁体”长期统治文坛,致内容贫乏,篇章冗赘,文风萎弱,给文学带来严重危机。 为了矫正这种流弊,弘治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七人,结成一个文学集团,打起“复古”旗号,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风气所促,竟至于“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把秦汉的好文章拿来,刻意摹仿,从篇章结构到句法、词汇,完全着眼于形式的追求,即使损伤作品的内容也在所不惜。在文学内容上没有提出任何主张。“前七子”鼓吹一阵之后,终因其弱点而消歇。

  王慎中为文,早年受“前七子”复古主义的影响,标榜秦汉,“徒知掇摭割裂以为多闻,模效依仿以为近古”(《遵岩集·再上顾未斋》)。

  他在南京居官时,曾与王畿讨论王阳明的学说,又天量阅读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二十八岁以后,始悟高谈秦汉、鄙薄唐宋的非是,认可唐宋大家欧阳修、曾巩等的作文手法,不受古人形式羁绊,言能达意。认为“学问文章如宋诸名公,皆已原本六经,轶绝两汉”(《与汪直斋书》);“学六经史籍最得旨趣根源者,莫如韩(韩愈)、欧(欧阳修)、曾(曾巩)、苏(苏轼)诸名家”(《寄道原弟书九》)。这就和李、王等盲目尊古、不读唐以后书的偏颇狭隘的论调不同。

  他似乎看到秦汉文和唐宋文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在唐宋文中,他特别推尊曾巩,认为曾文“信乎能道其中之所欲言,而不醇不该之蔽亦已少矣”(《曾南丰文粹序》)。

  王慎中公开反对复古派的文学理论,明确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倡导文崇唐宋,主张意定词立,文从字顺。他要求文章能“道其中之所欲言”,“卒归于自为其言”,“直抒胸臆,信手写出”,要有“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这就和以抄袭类比为能的拟古主义者有根本的区别。

  为此,他乃尽弃旧作,完全以曾(曾巩)、欧(欧阳修)、王(王安石)三家为宗。《泉州府志》称:“慎中学博材俊,自视亦高,早第旋废,肆力文章,追轨作者。”“每构一篇,反覆沉思,意定而辞立就,赡而有则,深而不凿,按之成队,诵之应声。”

  受他影响的有唐顺之,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称王慎中之文“二百年来当为中兴,后有起者,或推尊北地(李梦阳)牛耳,相高终莫之及也。”

  开唐宋派风气

  嘉靖年间,王慎中成了另开唐宋派风气的第一人。他与唐顺之倡导的反复古主义的古文运动,对“前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思潮是一次严重的打击,两人因而声名远播,天下并称为“王、唐”,又称“毗陵唐,晋江王”(唐顺之毗陵人),王、唐又与后起之茅坤、归有光等,被称为“唐宋派”,开明代中叶以后文坛上反复古主义的先河,给明代文坛增加几分生气。王慎中与唐顺之、归有光并称明代三大散文家。

  但即使理论上如此之正确有力,文章表现得生意盎然,其主张仍然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嘉靖中继起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 ”,就是这一流人物。他们变本加厉,又把复古运动余波,搅起一阵浪花。而攻击王慎中之主张最力的,正是王慎中出任山东提学佥事时识拔的山东秀才李攀龙。

  尚书蒋德璟评论得很明白。他说:“欧阳公(欧阳修) 识苏子瞻,置第二,子瞻推重欧公不啻口。吾乡王道思(王慎中)先生,识李于鳞(李攀龙)先生,置第一,而于鳞讥毁亦不啻口。论者以此定二人优劣,非也。使于鳞之文果胜道思,如子瞻出永叔一头地,即毁之于师见薄,而于文示公犹未为过。

  今举世厌于鳞文,即元美(王世贞 )奉之最亲而晚年已有异议,大约如《史》、《汉》语,辅以赘牙而己,非真《史》、《汉》也。即元美戈猎五车,于今故亡所不综;辨史才高,而六经之学似亦惘惘。故学元美者,入门甚便,去古弥远。

  道思先生尝云:学马(司马迁)莫如欧(欧阳修),学班(班固)莫如曾(曾巩),吾正是学马、班,岂学欧、曾哉。第其所学,非今人所谓学。今人何尝学马、班,止是每篇中抄得四五句《史》、《汉》,余皆举子对策与写柬寒温之套,而曰学马、班,亦可笑也。此语直为七子传神。

  然元美渊富故不易及,亦自成其元美。故余尝私论:明文以金华(宋濂)、北地(李梦阳)、晋江(王慎中)、太仓(王世贞)为四大家。而为晋江者,非沉酣经术,酿深力厚,独立间架,未易下手,政恐逗入第套、寒温蹊径耳。若于鳞不足论也!”

猜你喜欢

  • 沈君攸

    沈君攸,一作沈君游,吴兴(今属浙江)人。后梁时官至散骑常侍。博学,善文辞,尤工诗。今存五、七、杂言诗计十首,长于写景,音律和谐。其《采莲曲》、《赋得临水》、《同陆廷尉惊早蝉》诗已逼似唐人五律;《薄暮动弦歌》、《桂楫泛河中》更露七言排律端倪。原有文集十三卷,已佚。

  • 陆桂

    字根岳,号小山,平湖人。监生。善画人物,如镜取影,无不逼肖。山水得王翚笔意,为世所珍。晚年尤精医理,治疑难症,名噪一时。卒年六十八。

  • 宋无

    元平江路人,字子虚。世祖至元末,举茂才,以奉亲辞。工诗。比对精切,造诣新奇。有《翠寒集》等。

  • 郑雍

    (1031—1098)开封襄邑人,字公肃。仁宗嘉祐二年进士。授兖州推官。神宗元丰中为嘉王、岐王府记室参军。哲宗立,擢起居郎、中书舍人,累官御史中丞。与殿中侍御史杨畏劾宰相刘挚威福自恣,又论王岩叟、朱光庭等三十人皆挚党,刘、王、朱皆罢黜。拜尚书右丞,进左丞。绍圣中罢知陈州,徙北京留守。坐元祐党,夺职知郑州,旋改成都府。

  • 安邑坊女

    唐朝时期巴陵(今湖南岳阳)一带的女子,生卒年月及事迹皆不详。

  • 袁崇焕

    (1584—1630)明广东东莞人,一说广西藤县人,字元素。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初擢兵部职方司主事。超擢佥事,监关外军,筑宁远城,配置西洋大炮。天启六年,击退后金努尔哈赤进攻,升辽东巡抚。次年,击退皇太极进攻,时称“宁锦大捷”。以不为魏忠贤所喜,乞休归。崇祯元年召还,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二年,后金兵入关,威胁北京,崇焕千里赴援。崇祯帝中反间计并听信谗言,以谋叛罪下崇焕狱,磔死。有《袁督师遗集》。

  • 周绍黻

    字佩珊,灵川人,庶吉士林世焘室。有《蕊珠仙馆诗词》。

  • 刘邺

    刘邺(?-881年1月24日?),字汉藩,唐朝宰相,官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黄巢之乱中被杀。刘邺生年不详,润州人氏,父刘三复在李德裕在地方上为官时长期担任其幕僚。唐武宗年间,李德裕成为权相,刘三复在他手下官至刑部侍郎。844年,在李德裕命令下,刘三复上了一封表章,而后故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的妻子裴夫人被处死,其时刘从谏的养子也是亲侄子刘稹正在反叛朝廷。上表不久,刘三复病亡。刘三复去世时,刘邺才五六岁,已能背诗,李德裕出于怜爱,带他回家和诸子一同学习。846年,武宗驾崩,皇叔唐宣宗继位,李德裕失势被贬。刘邺失去靠山,在长江、钱塘江地区游荡,作文养活自己。他的写作才能在当地闻名了。

  • 谢陶

    生平事迹无考。《全唐诗》收其《杂言》诗1首,出《唐文粹》卷一四。

  • 洪秀全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曾用名火秀,族名仁坤,后来为了避上帝“爷火华”(“耶和华”的谐音)名讳而改为现名,太平天国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洪秀全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历时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省,先后攻占六百多座城市,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革命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巅峰,与洪秀全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乃至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自诩“洪秀全第二”,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