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诗词古文>尤侗生平

尤侗生平介绍

尤侗(1618年-1704年)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良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于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分撰列传300余篇、《艺文志》5卷,二十二年告老归家。四十二年康熙南巡,得晋官号为侍讲,享年八十七岁。侗天才富赡,诗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传诵遍人口,著述颇丰,有《西堂全集》。>>查看尤侗的诗词古文

诗文轶事

  清初文人尤侗写过一篇著名的游戏八股文《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收在《西堂杂俎》里,王士禛《池北偶谈》中说:“近见江左黄九烟周星作‘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制义七篇,亦极游戏致。” 这篇八股文的最后云:“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也,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所谓“四壁画西厢”,出自明末张岱《快园道古》卷四:邱琼山过一寺,见四壁俱画西厢,曰:空门安得有此?僧曰:老僧从此悟禅。问:从何处悟?僧曰:老僧悟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

  话说尤侗的这篇游戏八股传到宫中,康熙见而喜之,读到最后一句“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便对身边的国师宏觉和尚说:“请老和尚下。”宏觉说:“这不是山僧的境界。”当时另一首座和尚也在旁,康熙又问他如何。首座说:“不风流处也风流。”康熙听了哈哈大笑。

生平

  尤侗生于万历四十六年四月(1618年6月),祖籍苏州府长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其家世代书香,自称是“簪缨不绝”。其父为明太学生,但终生未仕,在家课子。尤侗五岁开始居家习读四书五经,受业于其父祖。其天资聪颖,喜读《史记》、《离骚》等,以博闻强记闻名乡里,世人称其为“神童”,并入学为诸生,一时间颇负才名。

  顺治三年(1646年)副榜贡生,顺治帝曾称誉尤侗是“真才子”,惜六入考场皆名落孙山,九年授永平(今河北卢龙)推官。曾在衙署门柱撰写了一副楹联:“推论官评,有公是,有公非,务在扬清激浊;析理刑法,无失入,无失出,期于扶弱锄强。”顺治十三年(1656年)春,他以大清典律杖责鱼肉乡里的“旗丁”后,反遭弹劾,刑部以“擅责投充”,例应革职,改为降二级调用。尤侗不等降级调用,愤然辞官,当年七月偕同妻儿返回故里,“拜见父母,悲喜交集”。决定从此收心归隐,自号“晦庵”,将居处改为“看云草堂”,取杜甫诗意“年过半百不如意,明日看云还杖藜”。尤侗精通南曲(昆曲)北曲,以一腔忧愤创作了许多剧本,杂剧《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五种,及传奇《钧天乐》,均在顺治十三年至康熙七年间(1656年~1668年)完成。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应诏入选博学鸿词科,以二等十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参修《明史》,分撰列传300余篇、《艺文志》5卷,“受知两朝,恩礼始终”。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长子尤珍高中进士,完成了他一生未了“科名”夙愿,于是慨然引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年逾六十,子幸成名,可以休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史局以撰述第一的成就致仕返乡,归隐苏州亦园。书斋名为“西堂”,故自号“西堂老人”。后在苏州城滚绣坊建有园林,面积约十亩,定十景名为:南园春晓、草阁凉风、葑溪秋月、寒村积雪、绮陌黄花、水亭菡萏、平畴禾黍、西山夕照、层城烟火、沧浪古道。

  康熙三十八年南巡,尤侗年近八旬仍亲迎于道,三月十八日恰逢康熙帝诞辰,作《万寿词》以祝寿,“上嘉焉,赐御书。‘鹤栖堂’匾额”。四十二年康熙帝再度南巡,晋为侍讲。时人比之为李白。隔年六月因年老逝于家中,葬于苏州西郊太湖边光福镇官山姚姊坞。

文学成就

  尤侗才情敏捷,文名早著。曾以《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制义以及《读离骚》乐府流传禁中,受顺治帝赏识;在史馆时进呈《平蜀赋》,又受康熙帝赏识,所谓“受知两朝,恩礼始终”(潘耒《尤侍讲艮斋传》)。他的诗文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人所传诵。所撰《西堂杂俎》盛行于世,但辞赋、铭赞、应俗、游戏之作,十之八九格调不高。自序说:“雕虫之技,悔已难追;鸡肋之余,弃复可惜”,故名“杂俎”而不以“文集”标目。但他所撰的《艮斋倦稿》,在评文论学方面,却写得比较认真而扎实。

  尤侗论诗,将唐宋置于平等地位,认为:“取唐之美者与宋之恶者,则元白必笑苏黄之拙;取宋之美者与唐之恶者,则李杜不如杨陆之工”,“平而论之,二代之诗美恶不相掩也。”(《宋诗选序》)他所作的诗,则以“性情自在”为尚。王士祯评论其诗“如万斛泉,随地涌出,时出世间,辩才无碍,要为称其心之所欲言”(《西堂全集序》);沈德潜说他“四十至六十时诗,开阖动荡,轩昂顿挫,实从盛唐诸公中出也”(《清诗别裁集》)。总之,其诗笔调酣畅,格调多样。但数量既多,不免有信手敷衍、浮浅油滑的弊病。从内容上说,《老农》、《杀蝗》、《苦雨行》、《散米谣》、《纪赈》、《煮粥行》、《出关行》、《忧盗行》、《民谣》等早、中年所作的长篇古风,颇关注于现实社会,对人民疾苦也很表同情,多有可取。《拟明史乐府》100首、《外国竹枝词》100首及《土谣》10首,歌咏明代史事,描述清初交往各国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同时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表现手法,清新风趣,别具一格。

  尤侗亦能词曲,著有《百末词》6卷,自称是“《花间》、《草堂》之末”;又有《钧天乐》、《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等杂曲传奇6种,汇入《西堂曲腋》,在当时流传颇广。

  尤侗著作浩繁,大都收入《西堂全集》61卷和《余集》共135卷中;“著书之多,同时毛奇龄外,甚罕其匹”。另有《鹤栖堂集》诗、文各3卷,是晚年作品。由于《西堂杂俎》乾隆时因“有乖体例,语多悖逆”,被列为禁书,所以其集《四库全书》不收。

猜你喜欢

  • 周之瑛

    周之瑛,号研芬,嘉善人,同县举人、江苏知县丁廷鸾继室。有《薇云室诗》。

  • 住山僧

    住山僧,姓名不详,与罗大经同时。事见《鹤林玉露》乙编卷一。

  • 卓梦华

    卓梦华,清康熙年间(1662~1736)凤山县生员。似卓梦采兄弟,待考。以下诗作据清修台湾方志所引辑录。

  • 时彦

    时彦(?—1107),字邦彦,河南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己未科状元。存词仅一首。

  • 张榘

    [约公元1208年前后在世]字方叔,号芸窗,南徐(一作润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初前后在世。淳佑间,任句容令。宝佑中,为江东制置使参议、机宜文字。榘著有《芸窗词稿》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郭贲

    郭贲,字文爵,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进士,官太常博士(《宋诗拾遗》卷二)。

  • 朱服

    朱服(1048-?)字行中,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累官国子司业、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徙泉州、婺州等地。哲宗朝,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徽宗时,任集贤殿修撰,后知广州,黜知泉州,再贬蕲州安置,改兴国军卒。《全宋词》存其词一首,格调凄苍。

  • 王德

    (?—548?)西魏代郡武川人,字天恩。少善骑射,以战功封深泽县男。贺拔岳被杀,德以拥宇文泰功,加征西将军、平凉太守。又以奉迎北魏孝武帝西迁功,进封下博县伯,行东雍州事,赐姓乌丸氏。累从宇文泰征伐有功。西魏文帝大统十四年,官泾州刺史。卒官,谥献。

  • 龙从云

    名一作云从。元永新人,字子高。负经济才。曾入江浙左丞杨完者幕府,为都事,历官福建儒学副提举。性旷达,工诗歌,后居慈溪,僦屋临溪上,日钓其中,名钓鱼轩。有《钓鱼轩诗集》。

  • 裴迪

    裴迪(716-?),唐代诗人,河东(今山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大诗人王维、杜甫关系密切。早年与“诗佛”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两人来往更为频繁,故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谖。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号称“诗中有画”的诗篇就是闲居辋川时裴迪答赠王维的。受王维的影响,裴迪的诗大多为五绝,描写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维山水诗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