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诗词古文>陈沆生平

陈沆生平介绍

陈沆(hàng)(1785~1826)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馆。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陈沆于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一甲一名,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清道光二年(1822),任广东省大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卒年,《清史列传》记为道光六年(1826)。周锡恩撰《陈修撰沆传》则言年四十一,当为道光五年(1825)。后归葬于浠水县西调军山南麓。>>查看陈沆的诗词古文

文学成就

  陈沆于嘉庆后期至道光初年“以诗文雄海内”(周锡恩《陈修撰沆传》)。他对龚自珍十分倾倒,称其所著古文为“奇宝”(陆献《简学斋诗存跋》),又与魏源为“讲学最契之友”,“有所作必互相质难,期达于精而后已”(陈曾则《先殿撰公诗钞后序》)。他著《诗比兴笺》,着意推求古人通过比兴手法言志讽世之意,主张“文字非苟作,有物乃足尊”(《杂诗》)。

  陈沆的诗较富有现实内容,反映了嘉庆年间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朝城》、《河南道上乐府四章》、《濮州道中》、《兰阳渡》等,揭示了吏治的腐败,民生的凋敝,贯穿着作者济世悯民的胸怀。赠答之作,也富有真情实感。不过由于作者中年以后锐意朱熹之学,诗作多有性理色彩。

  陈沆的诗既不墨守古人,也不随俗转移,其诗造意刻苦而出以自然,语言琢炼而达于质朴,才情流溢而气韵沉深。陈衍论道光以来诗学时,将陈沆列为“清苍幽峭”一派之首,说他“用人人能识之字、能造之句,经匠心熔铸,遂无前人已言之意,已写之景,又皆后人欲言之意,欲写之景。当时嗣响,颇乏其人”(《石遗室诗话》卷二),指出了他在晚清诗发展中的地位。

  陈沆著有《近思录补注》十四卷,《简学斋诗存》4卷、《简学斋诗删》4卷,共收诗360余首,《白石山馆遗稿》,《诗比兴笺》四卷,《简学斋集》六册,《简学斋诗存》四卷,《馆课赋存》一卷,《馆课试律存》一卷,《馆课赋续钞》一卷,《白石山馆诗》则是作者手录诗稿的复印,其诗均见《诗存》。《蕲水县志》卷二十二《艺文志》录《咏史乐府》13首,为集外诗。

诗作轶事

  清朝嘉庆年间,陈沆去黄州赶赴选拔举人的乡试,求取功名。刚行至巴河岸边,不巧渡船刚刚离岸,船上早坐满了各乡秀才。陈沆恳求艄公行个方便,将船开回岸边,一道渡他过河。那艄公见站在岸边的是位文质彬彬的书生,便乐呵呵地说:“相公前往赶考,必是满腹文才。如果你能作一首包括十个‘一’字的七言绝句,老夫即刻拨转船头,渡你同往彼岸。如若不能,那就请相公耐心等待,待老夫先此船才子送往黄州,上岸再喝上二两老酒,慢慢过来接你。”陈沆一听急得直跺脚,忙说:“小生遵命,乞求贤翁先将渡船撑回头,我好赋诗,贤翁也好听得清楚,给予指点。”老艄公捋须微笑:“也好。”随即把船撑回岸边。陈沆一脚跨了上去。这时,恰好江心划过一条渔船,只见一个渔翁坐在船头,身边搁着一根钓竿,双手划着桨,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还乐呵呵地唱着渔歌。陈沆举目四望,见江心秋波,正随波荡漾。陈沆灵机一动,当即高声吟道: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艄公和满船秀才无不拍掌称赞,高兴地让出座位让陈沆坐下。后来,陈沆不但乡试中举,而且连中进士、夺取状元,官至四川监察御史。嘉庆二十四年,陈沆得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元年(1821),陈沆出任广东乡试主考官。道光三年,充会试同考官。不久,调任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在京师就与魏源中书友善。有人说你何必失身份与贵不如你的人相交。陈沆不听他人之言,与魏源结为挚交,不论官职卑微。魏源也很赏识陈沆。故人称陈沆的为人如金石一般。其实,陈沆诗文早已闻名海内。上门与他接触的人非常多,而他交友也是十分慎重的。陈沆还曾与董桂敷、姚学塽、龚自珍等讲学论道,交往甚密。道光六年,卒于任上。陈沆性格清纯,孝顺父母。母亲患病,他变容失色。早晚煎药,服侍不休;他甚至常常萌生弃官回家侍奉亲人的念头。陈沆文采亮拔,诗文以独到为宗,学识渊博,把握经史,无所不窥。他认为“为学之道,静虚为本,深密为要”。陈沆诗文独辟路径、自成一派。且大多扬善惩恶、关心民间疾苦之作。人称其怀抱深远、立心忠厚;读之,令人孝悌之心油然而生。

猜你喜欢

  • 祝禹圭

    广州信安人,字汝玉。孝宗乾道七年为全州教授。淳熙中知休宁县,为政清简。尝注《东西铭解》。与朱熹友善,熹曾为之作《新安道院记》。

  • 李颙

    李颙(1627~1705),明末清初周至人,明清之际哲学家,与浙江余姚黄宗羲、直隶蓉城孙奇逢并称为海内三大鸿儒。李颙在理学上的造诣,被称为“海内大儒”。李颙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统称为“关中三李”。李的著作,康熙、雍正年间均有刻本,光绪时补入《四书反身录》等篇。

  • 郑之侨

    郑之侨,字东里,仁怀人。康熙壬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 虞淳熙

    虞淳熙(1553年-1621年),字长孺,浙江钱塘人。生下来睡着不闭眼。曾任兵部职方事、礼部员外郎等职,曾隐居于回峰。著有《虞德园集》、《孝经集灵》1卷。

  • 卫中行

    (?—829)唐河东安邑人,字大受。德宗贞元九年进士。十八年,入东都留守韦夏卿幕府。宪宗元和元年,在浙东幕府,与同僚游石伞峰赋诗。元和中历任礼部员外郎、兵部郎中、中书舍人。元和末自华州刺史改陕虢观察使。敬宗宝历二年,自国子祭酒出为福建观察使。次年,因贪赃事发,流播州。

  • 韦铿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玄宗即位之初,任殿中侍御史。又任监察御史。官至考功郎中。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二、《太平广记》卷二五五引《御史台记》、《大唐新语》卷一三。《全唐诗》存诗1首。

  • 可隆

    五代时僧。俗姓慕容。初应进士试,与桑维翰为同学。负志气,多忤维翰。屡试,皆不第。历后唐、后晋两朝,犹在场屋。时维翰已入相,尤加挫阻。遂弃举而出家为僧。后曾至江陵,谒荆南主高从诲献诗。

  • 陈曾寿

    陈曾寿(1878~1949)晚清官员、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人,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

  • 张季略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代宗大历中应进士试。曾官度支员外郎。事迹见《文苑英华》卷一八八省试州府试诗、《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四。《全唐诗》存诗1首。

  • 胡长卿

    胡长卿,字元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吴郡志》卷二八)。淳熙七年(一一八○),为将作监丞(《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六)。十一年,改军器监丞(同上书选举二二之六)。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知崇化县(《周文忠集》卷二八(《吉州新贡院记》)。四年,由知吉州迁提点广西刑狱。五年,为广西转运判官(《止斋文集》卷一七《广西提刑胡长卿除广西路转运判官制》)。今录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