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诗词古文>陆景初生平

陆景初生平介绍

陆景初一般指陆象先。陆象先(665年-736年),原名景初,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宰相,尚书左丞陆元方之子。陆象先早年历任扬州参军、洛阳县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侍郎,并在太平公主的举荐下担任宰相。但他始终不肯依附太平公主,并拒绝参与政变密谋。先天政变后,陆象先进封兖国公,出任益州长史、剑南道按察使。后历任蒲州刺史、太子詹事、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同州刺史。736年(开元二十四年),陆象先病逝,追赠尚书左丞相,赐谥文贞。>>查看陆景初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陆象先年轻时便很有度量,因考中制举,被授为扬州参军,后在吏部侍郎吉顼的举荐下,担任洛阳县尉,历任左台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累迁至中书侍郎。

担任宰相

  711年(景云二年),太平公主欲推荐崔湜为宰相。崔湜道:“陆象先素有人望,理应拜相,不然的话,我也不敢担任宰相。”太平公主无奈,只得同时举荐陆象先。陆象先遂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监修国史,成为宰相。他为人清心寡欲,言辞议论高妙玄远,受到舆论的推崇。

  712年(先天元年),皇太子李隆基登基,是为唐玄宗,尊父亲睿宗为太上皇。当时,太平公主干预政事,权倾朝野,宰相崔湜、萧至忠、岑羲等人争相依附,只有陆象先不肯,始终没有前去拜访过她。

  713年(开元元年),太平公主欲废黜唐玄宗,另立皇帝,召集宰相商议,道:“宁王是太上皇嫡长子,而皇帝只是庶子,我们不应废嫡立庶。”陆象先道:“那皇帝为何得以继位?”公主道:“他只是一时立功,才登上帝位。如今失德,理应被废。”陆象先则道:“因为有功被立为皇帝,那么有罪才可以废黜。如今皇帝没有罪过,怎能被废?”太平公主只得另与窦怀贞等人商议。

罢为外任

  七月,唐玄宗抢先发动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党羽。陆象先因是太平公主所举荐,也被捕获。唐玄宗将他释放,还加封他为兖国公。当时,唐睿宗支持太平公主,闻变登上承天楼,对前来护驾的群臣道:“愿意帮助我的,都留下来。不愿意的,就请离开!”有些大臣为表忠心,便留了下来,并在名单上署名。

  政变平息后,唐玄宗得到名单,命陆象先进行搜捕,陆象先却将名单焚毁。唐玄宗大怒,打算加以治罪。陆象先谢罪道:“赴君之难是忠诚的表现,陛下以德行教化天下,怎能杀行义之人?我违背您的命令,是为稳定大局,让心怀疑虑之人安心。”唐玄宗这才醒悟。当时,唐玄宗还要进一步清洗萧至忠、岑羲的党羽,陆象先暗中进行营救保护。很多人得以保全,但都不知是陆象先所为。

  不久,陆象先被罢去相位,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道按察使。他为政宽仁,司马韦抱真进言道:“请您严肃刑罚以立威,不然会使百姓无所畏惧。”陆象先笑道:“为政者非要用刑罚来树立威信吗?”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后改任蒲州刺史,兼河东道按察使。

晚年生活

  722年(开元十年),唐玄宗撤销按察使之职。陆象先回朝,历任太子詹事、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后因丧母而辞职。

  725年(开元十三年),陆象先被起复,担任同州刺史,后改任太子少保。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陆象先病逝,终年七十二岁,追赠尚书左丞相,赐谥文贞。

轶事典故

皇帝赐名
  陆象先本名陆景初,后被唐睿宗赐名“象先”。睿宗曾道:“子能绍先构,是谓象贤者。”意思是,陆象先既然能继承前人的建树,希望也能效法先人的贤德。

岁寒知松柏
  太平公主曾召集自己举荐的五位宰相,密谋废黜唐玄宗。她提出的理由是,唐玄宗乃是庶出,不符合即位的条件。陆象先极力反对,道:“那皇帝当初为何得以继位?”公主道:“他只是一时立功,才登上帝位。如今失德,理应被废。”陆象先道:“既是因为有功被立为皇帝,那么只有有罪才可以废黜。如今皇帝没有罪过,不应被废?”公主大怒。先天政变后,陆象先并未因是公主举荐而获罪。唐玄宗对他道:“这真是岁寒知松柏啊。”

尽焚名帖
  先天政变时,唐睿宗支持太平公主,闻变登承天楼避乱。他对前往护驾的群臣道:“愿意帮助我的,都留下来。不愿意的,就请离开!”很多大臣为表忠心,便留在了承天楼,并呈上自己的名帖。政变平息后,唐玄宗得到了这些名帖,命陆象先进行搜捕,但陆象先却将名帖全部焚掉。唐玄宗大怒,欲究治陆象先之罪。陆象先道:“赴君之难是忠诚的表现,陛下以德行教化天下,怎能杀行义之人?我违背您的命令,是为稳定大局,让心怀疑虑之人能够安心。”唐玄宗这才醒悟。

施政宽仁
  陆象先担任益州长史,施政宽仁。司马韦抱真进言道:“您应该严肃刑罚,以树立威信。不然会使下属怠堕,无所畏惧。”陆象先却没有听从,对他道:“施政只要遵照事理就行,何必严刑树威。这样做损人益己,不合仁恕之道。”

  陆象先担任蒲州刺史,对犯罪的小吏只是批评了事。录事进言道:“按照规矩,应该施以杖刑。”陆象先道:“人心都是相通的,难道他们不理解我的话吗?如果你一定要施杖刑,那就从你开始!”录事羞愧而退。

庸人自扰
  陆象先常道:“天下本来没有那么多是非,庸人自己心里不安,才生出许多是非。如果能从心灵的源头上开始清理,那天下的事就简单多了。”

  这句话后来被概括为谚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以及成语“庸人自扰”,比喻本来没有问题而自找麻烦。

吾非笑具
  陆象先担任同州刺史时,属下参军大都是名门子弟出身,因其性情仁厚,对他不大恭谨。有一个参军道:“我能在大厅前旋转笏板,瞪着眼睛,扬眉举目给使君做揖,然后唱喏而出。”又一个参军说道:“我能在使君厅前,涂黑面孔,穿绿布衣,扮作神跳舞,然后慢慢走出。”还有一个参军道:“我能在使君厅前,学女人梳妆,学新嫁娘拜公婆四拜。”府中僚属都以此打赌,作为玩笑。陆象先对这些行为都如同没有看见,毫无愠怒之色。陆象先的弟弟陆景融对此极为不悦,怒气冲冲的道:“哥哥身为三辅刺史,如今却成了天下笑具(嘲笑的对象)。”陆象先慢悠悠地道:“是那些青年参军成为笑具,怎么会是我呢?”

举荐房琯
  房琯早年曾担任冯翊县尉,与孔目官党芬在街上相遇。党芬因没来得及回避,被其拽下马来,打了数十脊杖。他向刺史陆象先哭诉,陆象先问道:“你是哪里人氏?房琯是什么官?”党芬道:“我是冯翊人,房琯是冯翊尉,”陆象先道:“冯翊尉打冯翊百姓,你告诉我干什么呢?”随后,房琯也来见陆象先,诉说此事,请求解去官职。陆像先说:“党芬所犯的过错,打也使得,不打也使得;你打了他,解去官职可以,不解去官职也可以。”

  几年后,房琯调任闵乡。而陆象先自江东入朝,途经闵乡,恰巧遇到房琯。自中午至天黑,房琯都没敢说一句话。陆象先对他道:“你把衾被带来,我们晚上好谈一谈。”但当晚,房琯仍是一言不发。不久,陆象先抵达京城,却举荐房琯为监察御史。陆景触很奇怪,问道:“房琯原先在冯翊为官,哥哥一点都不知遇他,如今分别四五年,因旅途暂住而相遇,没谈一句话,一到京城却推荐他做监察御史,这是为何?”陆象先道:“房琯的为人,各种事都没什么缺欠,只是在不言方面有所欠缺,现在他能做到不言,因此擢用他。”同僚们非常佩服陆象先的度量。

家庭成员

父母

  陆元方,官至鸾台侍郎、同平章事。

  贺氏,贺知章族姑。

兄弟

  陆景倩,官至右台监察御史。

  陆景融,官至工部尚书。

  陆景献,官至屯田郎中。

  陆景裔,官至光禄卿。

子孙

儿子

  陆泛,官至秘书少监,袭爵兖国公。

  陆广,官至沂州刺史。

  陆偃,官至泉州刺史。

孙子

  陆冀,陆泛之子,官至桥陵县令。

  陆潀,陆泛之子,官至刑部郎中。

  陆该,陆泛之子,官至溧水县令。

  陆眺,陆广之子,官至夏阳县令、大理司直。

  陆谋,陆偃之子,官至丹杨县丞。

  陆秘,陆偃之子,官至奉天县尉。

  陆预,陆偃之子。

猜你喜欢

  • 刘一止

    刘一止(1078~1160)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有《苕溪集》。

  • 何澹

    何澹(1146~1219),字自然。南宋诗人,曾任兵部侍郎、右谏大夫等职。嘉定十二年十二月病卒,终年74岁。著有《小山集》,收入《永乐大典》及现代唐圭璋编《全宋词》。

  • 王行

    (1331—1395)元明间苏州府吴县人,字止仲,号淡如居士,又号半轩,亦号楮园。淹贯经史百家,议论踔厉。元末授徒齐门,与高启、徐贲、张羽等号为十友,又称十才子。富人沈万三延为家塾师。明洪武初,有司延为学官。旋谢去,隐于石湖。赴京探二子,凉国公蓝玉聘于家馆。蓝玉党案发,行父子坐死。能书画,善泼墨山水,有《二王法书辨》,另有《楮园集》、《半轩集》等。

  • 虞骞

    南朝梁会稽人。工五言诗,与何逊齐名。官至王国侍郎。

  • 吴秘

    吴秘(生卒年月不详),字君谟,北宋福建建安人。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历官侍御史知谏院,后出任豪州知府,提点京东刑狱。著成《春秋三传集解》流行世间。

  • 赵彦昭

    [唐](公元?年至七一四年后不久)字奂然,甘州张掖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后不久。少豪迈,风骨秀爽。及进士第,调南部尉。历左台监察御史。中宗时,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睿宗立,出为宋州刺史。后入为吏部侍郎,迁刑部尚书,封耿国公。寻贬江州别驾,卒。彦昭所作诗,《全唐诗录》存一卷,传于世。

  • 子问

    子问,姓名未详。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 曹邺

    曹邺(约816~875),字业之,一作邺之,桂州(今广西桂林阳朔)人。晚唐诗人。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曹邺曾担任吏部郎中(唐)、洋州刺史(唐)、祠部郎中(唐)等职务。

  • 善住

    元僧。字无住,号云屋。尝居吴郡报恩寺。往来吴淞江上,与仇远、白挺、虞集、宋无诸人相倡和。工诗。为元代诗僧之冠。有《谷响集》。

  • 虞姬

    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名虞(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有美人名虞”的记载)。一说姓虞(在《汉书·项籍传》中有“有美人姓虞”的记载)。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一说今江苏省沭阳县颜集镇虞溪村,一说今常熟虞山脚下虞溪村,一说今绍兴县漓渚镇塔石村)。相传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逝世年龄正史并无记载,据野史记载,虞姬“{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2年}年仅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