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诗词古文>皇甫湜生平

皇甫湜生平介绍

皇甫湜(公元777—835年),中国唐代散文家。引字持正,唐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淳安)人。十多岁时就漫游各地,投梁肃,谒杜佑;后又结交顾况,师从韩愈,还求见江西观察使李巽,作书献文,希图荐举,未成。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湜在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不第。他广为交游,与白居易、李翱、刘敦质等人往来。>>查看皇甫湜的诗词古文

生平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湜考中进士,历陆浑县尉、工部郎中、东都判官等职。他与李翱都是韩愈的学生,与韩处于师友之间。李翱发展了韩文平易的一面;皇甫湜则发展了韩文奇崛的一面。皇甫湜在阐述韩愈反对因袭、主张独创的理论时说:“夫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于众,出于众则奇矣。”。三年,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与牛僧孺、李宗闵直陈时政得失,无所避忌,受考官赏识,被出为陆浑(今河南嵩县)县尉。此案还连累了湜的舅父翰林学士王涯,亦被贬为虢州司马。次年,湜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职。此间,湜与韩愈、李贺等人过从甚密。八年,湜回睦州故里。

  元和十二年(817),皇甫湜被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愬召为幕僚,赴襄阳任职,次年五月罢镇。至十五年,他困顿江陵府公安县。其间,韩愈被贬潮州,柳宗元贬死任所。师友的坎坷遭遇,使他一度徬徨、苦闷,感到悲哀和愤慨。唐穆宗长庆元年(821),湜被斥逐到吉州(今江西吉安),与主张改革的张弘靖、张儇、杨敬之甚相投机。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应山南东道节度使李逢吉之召,为幕僚,至襄阳视事。直至唐文宗

  大和二年(828)十月罢镇,回到洛阳,常与白居易往来相访。六年至七年,湜任工部郎中。八年,因酒后失言,数忤同列,求分司东都,至洛阳。因未升迁,官俸微薄,十分窘迫,入冬后竟至于“门无辙迹,庖突无烟”。东都留守裴度卑辞厚礼,召湜为留守府从事。次年,裴度重修福先寺,欲请白居易作碑文。湜闻讯大怒,说:“近舍湜而远取居易,请从此辞!”裴度谢请之。“湜即请斗酒,饮酣,援笔立就”,计3254个字,裴度重酬之。此后,他写了最后一篇文章《谕业》,总结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和经验,便归故里。死后葬县南30里。有《皇甫先生文集》传世。今传有《皇甫持正文集》六卷,文三十多篇。

轶事典故

  太平广记-之说皇甫湜

  《太平广记》中的一段,是写唐朝人皇甫湜的。

  文中说皇甫湜性格性情高傲,且偏狭暴躁,写的文章古拙高雅,别人都看不懂。曾在东都洛阳任小官,薪俸特别低,生活陷入困顿之中。当时,晋国公裴度任东都留守,高薪聘请皇甫湜为留守府的幕僚。早年,裴度讨伐淮西叛乱有功,皇上赏给他很多钱。裴度信奉佛教,他将这些钱财施舍给福先佛寺,让僧侣用这笔钱重修佛寺。重修后的福先佛寺,极为宏丽壮观。佛寺修好后,裴度要写信给白居易,请他写一篇碑文。当时,皇甫湜也在场。他指责裴度说:“我皇甫湜就在你身旁,你却写信请在远处的白居易给你写碑文。我的文章是阳春白雪,白居易的文章是下里巴人。你怎么容不下高雅之人?”裴度听了非但不生气,反而委婉地向皇甫湜表示歉意,说:“考虑您老是大手笔,怕遭到您的拒绝。现在既然您说话了,这也正是我的愿望啊!”皇甫湜的怒火稍消,向裴度要了一斗酒,便告辞回到家中。乘着醉意挥笔撰写碑文,一气呵成。第二天抄写清楚后,送给裴度。裴度一看,不懂,二看,不懂,好长时间连句都断不了。文思奇僻、古奥不说,连字体也怪邪。裴度看了好久终于弄明白了碑文。他赞叹地说:“真是高人啊!”

  看到这里,我哈哈大笑。这个皇甫真是“格料”,估计他的文章也很“格料”。皇甫有才不假,可他这样的才能估计很少有人像裴度那样欣赏。裴度某种程度上欣赏皇甫的文章是因为看不懂。对于看不懂的文章,一般来说是两个结论,要么说不好,要么说好。说不好因为看不懂,说好也是因为看不懂。

  平时阅作文,有时还真能遇到这样的文章。有学生自恃背过不少词赋,古文功底深厚,每每在作文里卖弄词藻,堆砌典故,有很多地方连老师也不知道。对这样的文章怎么办?没办法,只能一味地说好,一味地给高分。不过,说心里话,我很不欣赏这样的文章,一则自己写不出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二者文贵以实,记叙文叙事明晰,议论文说理透彻,说明文表达清楚就可以了。故弄玄虚,卖弄文采,该实不实,该虚不虚,甚至有意让老师难堪,这样做未免太没有意思了。只可惜这样的话只能在这里说说,难于对当事者言耳!

  皇甫说自己的文章阳春白雪,白居易的文章是下里巴人。结果,白居易是古代排前五位的诗人和文艺理论家,而他皇甫只不过是《太平广记》中的一个故事主人公。

  皇甫湜性情非常急躁,非常人所能及。一次,皇甫湜被蜂螫了手指,大为躁怒。让家中仆夫及邻里的小孩,将蜂巢取下来装在畚箕里,他用高价买下来。一会儿,所有的蜂子都飞聚在他家庭院中。于是,他又让家人仆夫将蜂捉住,在砧上、杵臼中砸烂捣碎,再将汁液用布绞取出来,以解螫手之痛。还有一次,皇甫湜儿子皇甫松抄录几首诗,发现有个字写得有些小错误,便蹦跳着大骂不止。他来不急用木棍打,就用牙将他儿子的手腕咬得直淌血。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皇甫湜绝对患有偏执类的精神病,像这样的鼠肚鸡肠、暴躁乖戾,毫无爱心,恃才傲物的主,真是欣赏不了,欣赏不了!

  后记:皇甫湜到底何许人也,我不得而知,只是偶然读到这段,做题之余,权当娱乐,偏颇之处,在所难免!

  皇甫湜之子——皇甫松

  湜子名皇甫松,字子奇,自称檀栾子,父子文学并称。松早年科举失意,屡试不第,未能出仕;后期隐居不出,死后唐昭宗追赠为进士。皇甫松著作有诗词、小说等,词最为著称,在晚唐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收录在《花间集》中有12首,《梦江南》2首、《采莲子》2首等。

野史逸闻

  唐朝人皇甫湜性格品貌倔强耿直,写的文章古拙高雅,而且性情高傲,秉性偏狭暴躁。皇甫湜在任工部郎中时,一次在酒桌上发脾气,跟同事争吵起来。待到醒酒后,自己觉得不好意思,请求到东都洛阳去任职。正赶上伊水、湜水泛滥,连年欠收,皇甫湜又很长时间滞留在那里不得升迁。薪俸特别低,生活非常困顿愁苦。一次,天降大雪,皇甫湜家门前连个脚印都没有,全家饿饭,厨房的烟囱都不冒烟。当时,晋国公裴度任东都留守,在洛阳施行保民安政的政治措施。用高度的赞美、优厚的待遇,聘请皇甫湜为留守府的幕僚。持甫湜简仆率直不拘礼仪,裴度对他也很优待宽容。早年,裴度讨伐淮西叛乱有功,皇上赏赐给他价值许多万钱的礼品,贮放在集贤里的宅院中。裴度信奉佛教,经常顾虑在征讨淮西叛军时杀人太多,会带来灾祸。因此,他将这些钱财施舍给福先佛寺,让僧侣用这笔钱重修佛寺。重修的福先佛寺,极为宏丽壮观。佛寺修好后,裴度正要写信请白居易为重建的佛寺写篇碑文记载这件事。当时,皇甫湜也在场。他忽然气恼地指责裴度说:"我皇甫湜就在你身旁,你却写信请在远处的白居易给你写碑文。我相信,一定是我违逆了你啊。我的文章如果跟白居易相比较,那么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但是,为什么在你门下就容不得高贵的人呢?我现在就向你请求辞职归家。"在座的宾客没有人不惊恐慌悚。裴度委婉地向皇甫湜表示歉意,说:"起初,我不好意思有劳老先生。考虑您是大手笔,怕遭到您的拒绝。现在既然您提出愿意撰写这篇碑文,这也是我的初衷啊!"皇甫湜的怒火稍稍消融,向裴度要了一斗酒,乘着醉意挥笔撰写碑文,一气呵成。第二天抄写清楚后,送给裴度。皇甫湜写的这篇碑文,文思奇僻、古奥,书法也怪诞邪僻。裴度、忖度了好长时间也断不了句。最后,终于断句,弄明白了碑文。他赞叹地说:"真是木玄虚、郭景纯一类的隐居高士啊!"于是,备好宝车名马、古玩器皿和各种丝织品,价值约一百多万钱,并写了一封信,派一名小校送到皇甫湜家中。皇甫湜看完裴度给他的信后,大为恼怒,气愤地将信扔在地上,对小校说:"请转告裴侍中,为什么这样亏待我啊?我的文章不是一般的大路货,除了曾经给顾况写过集序外,还没有再为什么人写过。现在裴侍中请我撰写这篇碑文,都是因为我受他的恩惠深厚啊。这篇碑文约有三千字。每个字需付润笔费三疋绢,减少五分钱也不行。"小校听了后既惊恐又愤怒,回到留守府中如实汇报给裴度。在场的下属与各位将校,都挥臂握拳,异常愤怒,纷纷叫嚷要将皇甫湜剁碎了吃肉。裴度笑着说:"真是奇才啊!"立即派人按照皇甫湜提出的酬金数额,如数付给他。运载绢的车辆,自留守府衙到皇甫湜居住的正郎里,一辆挨着一辆。全洛阳的人都走出家门观看这种奇观,就象观看绛车堵塞、舟船翻沉一样。皇甫湜欣然接受,一点没有羞愧的表示。皇甫湜性情急躁,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一次,皇甫湜被蜂子螫了手于是大为躁怒。让家中仆夫及邻里的小孩,将蜂巢取下来装在畚箕里,高价买下来。过了一会儿,所有的蜂子都飞聚在他家庭院中。于是,他又让家人仆夫将蜂捉住,在贴上、杵臼中砸烂捣碎,再将它们的汁液用布绞取出来,以解螫手之恨。还有一次,皇甫湜让他儿子皇甫松抄录几首诗,发现有个字写得有些小错误,便蹦跳着大骂不止。牙将儿子的手腕咬得直淌血。皇甫湜的性情偏狭急躁,都象这样啊!

猜你喜欢

  • 陈琳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府。袁绍失败后,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 宋自逊

    [约公元一二oo年前后在世]字谦父,号壶山,南昌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庆元末前后在世。文笔高绝,当代名流皆敬爱之。与戴复古尤有交谊。他的词集名渔樵笛谱,《花庵词选》行于世。

  • 张岳

    ( 1492—1552)福建惠安人,字维乔,号净峰。自幼好学,立志为大儒。正德十一年进士。授行人。与陈琛、林希元闭户读书,时称泉州三狂。累官为副都御史总督两广。擒获活动达三十年之李金、倪仲亮等。又督湖广、贵州、四川军务,镇压蜡尔山苗民龙许保起事。学宗程朱,攻击王阳明良知之说。有《小山类稿》。

  • 赵汸

    (1319—1369)元明间徽州府休宁人,字子常。九江黄泽弟子,得六十四卦大义及《春秋》之学。后复从临川虞集游,获闻吴澄之学。晚年隐居东山,读书著述。洪武二年,与赵埙等被征修《元史》,书成,辞归,旋卒。学者称东山先生。有《春秋集传》、《东山存稿》、《左氏补注》等。

  • 朱彦

    朱彦,字世英,南丰(今属江西)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调舒州司法参军。哲宗绍圣中除江西转运判官,未几,移江东。徽宗继位,召为刑部侍郎。大观元年(一一○七),以显谟阁待制知杭州。四年,徙知颍昌府。宣和中,以疾乞归。卒于江宁,年六十八。事见《乾道临安志》卷三、清同治《南丰县志》卷二三。今录诗八首。

  • 翁格

    字去非,江南吴县人。诸生。

  • 释宝志

    释宝志(418~514),俗姓朱,南朝梁代江苏句容县东阳镇(今属南京市栖霞区)人。7岁随法俭和尚出家,到南京道林寺虔诚禅业,苦守古佛青灯50多年,为释门名僧。时值齐武帝施行暴政,众生苦痛,宝志为匡正时弊,巧施智谋,运用世间因果哲理,使齐武帝尤敬典礼,“永废锥刀”酷刑。据《释教会考》载:宝志心志通达,以佛教宗旨,诱导梁武帝净心修习,皈依佛门,向善归仁,普渡众生,百姓平安。被尊为“帝师”。大诗人李白尊宝志为“独行绝侣”。梁天监元年(502年)宝志年近花甲,到宝华山结庵,集僧讲经传教。

  • 虞世基

    (?—618)隋会稽馀姚人,字茂世。虞荔子。博学有才,善草隶书。初仕于陈。累官尚书左丞。入隋,拜内史舍人。炀帝即位,重其才,任为内史侍郎,典机密,参与朝政。后见天下紊乱,政事日非,帝又不纳谏,且惧及祸,乃唯诺取容不敢忤旨。有告败者,不以实闻。又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朝野共怨。终为宇文化及所杀。

  • 李延兴

    元末明初北平人,字继本。李士赡子,少以诗名。顺帝至正十七年进士,授太常奉礼,兼翰林检讨。元末兵乱,隐居不仕。河朔学者多从之,以师道尊于北方。入明,曾出典涞水、永清县学。有《一山文集》。

  • 蔡挺

    蔡挺(1014-1079)字子政,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直龙图阁,知庆州,屡拒西夏犯边。神宗即位,加天章阁待制,知渭州。治军有方,甲兵整习,常若寇至。熙宋五年(1072),拜枢密副使,元丰二年卒,年六十六,谥敏肃。《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宋史》本传称挺“渭久,郁郁不自聊,寓意词曲,有‘玉关人老’之叹”。魏泰《东轩笔录》卷六称其词“盛传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