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诗词古文>韦安石生平

韦安石生平介绍

韦安石(651年-714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北周大司空韦孝宽曾孙。韦安石出身于京兆韦氏郧公房,早年以明经入仕,历任乾封县尉、膳部员外郎、并州司马、郑州刺史、文昌右丞、扬州长史、刑部尚书等职。他在武后、中宗、睿宗年间,四次被拜为宰相,官至尚书左仆射,阶至特进,爵至郇国公。后因罪贬为蒲州刺史,玄宗时再贬沔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死于贬所。>>查看韦安石的诗词古文

生平

  韦安石(648~712年),唐武则天、中宗、睿宗三朝宰相。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出身于官僚世家,其曾祖韦孝宽是北周名将,其祖父、父亲先后在隋末唐初为官。安石应明经举及第,初任乾封县尉。永昌元年(689),迁任雍州司兵参军。宰相苏良嗣赏识他有才干,向武则天推荐,擢升为膳部员外郎,再迁并州司马。在任有政绩,武则天曾亲笔致书慰劳说:“闻卿在彼,庶事存心,善政表于能官,仁明彰于镇抚。如此称职,深慰朕怀。”【注:《旧唐书·韦安石传》】被擢拜并州刺史,后历任德州、郑州刺史。

  韦安石生性敦厚,为人持重,为官严明清正。久视年(700)迁为文昌丞,不久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了宰相,又兼任太子左庶子。长安三年(703),担任东都洛阳留守,兼管天官、秋官两尚书事。不久知纳言事,仍为凤阁鸾台三品、兼太子左庶子。

  武则天在暮年时仍想稳住自己的统治地位,牢牢掌握最高权力,于是组成了以张易之兄弟为中心的新的政治势力,将朝政大权多委托于张易之、张昌宗二人。二张凭藉武则天的宠爱,横行于朝,欺压大臣,迫害正直之士,引起朝中许多官员的强烈不平。韦安石不畏权贵,反对张氏兄弟。一次,武则天在宫中设宴,张易之引来蜀中商人在席前嬉戏,安石立即向武则天奏谏,认为不应将商人引入宫内,有失朝廷威严。武则天无话可对,安石立即命左右将商人赶出,在座大臣皆惊,武则天见他言词正直,也无可奈何。凤阁侍郎陆元方退席后对人说:“此真宰相,非吾等所及也。”【注:《旧唐书·韦安石传》】

  长安四年(704)七月,张易之兄弟五人贪赃卖法的事情败露,被同时下狱。武则天借口张昌宗合药有功,将其赦免,并令复职。接着,韦安石又检举张易之等的罪状,武则天无奈敕付韦安石、唐休璟审问。但随即在八月又将韦、唐二人调为外官,安石去扬州任大都督府长史,草草了结了对张易之的审讯。但是,对立两派的政治斗争并未缓和,反二张派的朝官很快组成了政变集团,趁武则天卧病,于长安四年(705)正月二十二日,以武力冲人内宫,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及其党羽,逼武则天交出政权,拥中宗李显复位。

  中宗复立,以韦安石原任过自己的侍读、左庶子之职,怀有旧情,尤其是他反对二张的政治态度,受到中宗一派的赞赏,立即将他从扬州调回朝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参议政事。不久,又升任中书令,封郧国公,食300户。后又相继担任相王李旦府长史,户部尚书、侍中、监修国史等。

  景云元年(710)六月,中宗李显被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合谋毒杀,韦皇后篡政。当月,李隆基发动政变,杀了韦皇后及其党羽,拥立睿宗李旦为皇帝,韦安石改拜太子少保,改封郇国公。景云二年(711)二月复为侍中,四月任中书令,加开府仪同三司。【注:《旧唐书》称景云元年历侍中,中书令,二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此从《新唐书》】

  当时,太平公主与皇太子李隆基之间矛盾尖锐,打算策动睿宗废太子,就拉拢元老重臣韦安石“参与其事”,派自己女婿唐睃请韦安石到府密谈。韦安石与李隆基关系密切,拒绝了太平公主要求。睿宗得知,又密召韦安石,叮咛他要留意东宫。韦安石说:“陛下何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计。太子有大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称,愿陛下无信谗言,以致惑也。”【注:《旧唐书·韦安石传》】太平公主得知韦安石之言,欲加暗害,幸得宰相郭元振的保护,免了性命之难。当年五月,太平公主从蒲州回到长安,对睿宗施加压力,把韦安石撤职,改拜左仆射,兼太子宾客,依旧同三品,假崇宠而实夺其权。是年冬,罢知政事,拜特进,充东都留守。因其妻打杀了一奴婢,被御史中丞杨茂谦弹劾,安石降调蒲州刺史。不久罢为青州刺史。

  在蒲州刺史任上时,太常卿姜皎有私事相求,遭安石拒绝,怀恨在心。玄宗开元二年(714)姜皎弟姜晦任御史中丞,指使御史郭震奏劾韦安石,言称安石在中宗死后,身为宰相,没有抵制韦皇后、宗楚客、韦温一派排挤相王李旦辅政之事,顺从了韦皇后一派的政策,“苟安荣宠”。【注:《旧唐书·韦安石传》】玄宗皇帝下诏,将韦安石贬为沔州别驾。继而,姜晦又奏韦安石在监修安陵时,有贪隐财物之事。玄宗命州官追赃。安石因气愤过甚而死,时年64岁。开元十七年(729)赠蒲州刺史。天宝初年,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郇国公。

猜你喜欢

  • 赵微明

    名或作徵明。唐天水人。玄宗、肃宗朝人。工书能诗,诗格高古,元结录其诗三首入《箧中集》。

  • 郑阎

    福建闽县人,字公望。郑关弟。永乐十年进士。授安陆州学正,改无为州,官至广信教授。性质直刚毅,嫉恶不少假借。居官三十年,囊无余资。博通经史医历,能诗善画,有《抑斋集》。

  • 黄铢

    黄铢(1131~1199)字子厚,号谷城,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徙居崇安。其母为孙道绚,少师事刘子翚,与朱熹为同门友。以科举失意,遂隐居不仕。理宗庆元五年卒,年六十九。著有《谷城集》五卷。事见《晦庵集》卷七六《黄子厚诗序》、卷八七《祭黄子厚文》,《宋元学案》卷四三有传。

  • 朱皆

    朱皆,字子同,德清(今属浙江)人。孝宗淳熙时人。有《寄庵嗫嚅集》,已佚。事见《张氏拙轩集》卷五《寄庵嗫嚅集序》。

  • 祖攀龙

    祖攀龙,字癯仙,巢县人。贡生,官建平训导。有《醉春轩诗集》。

  • 章懋

    (1437—1522)金华府兰溪人,字德懋,号闇然子,晚号谷滨遗老。成化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以谏元夕张灯被杖,贬南京大理左评事,历福建佥事。考满求致仕。家居以读书讲学为事,称“枫山先生”。弘治十六年起南京国子监祭酒。正德二年引疾归。世宗即位,进南京礼部尚书致仕。谥文懿。有《枫山语录》、《枫山集》。

  •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 周楷

    字伯孔,湘潭人。

  • 杨无咎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 邹汉勋

    (1806—1854)湖北新化人,字叔绩。咸丰元年举人。以知县从江忠源守庐州御太平军,擢直隶州同知,城破而死。生平治学精谨,于天文、方舆、六书、九数,无不研习。有《新化邹氏敩艺斋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