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因

三因

古代三类病因的合称。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圻,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这种看法,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但较早提到三因的是东汉·张仲景,立论有所不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猜你喜欢

  • 龋脱

    病名。指因齿龋而牙齿脱落者。《仁斋直指方》:“手阳明之支脉入齿,壅则齿浮,虚则宣露,挟风则上攻头面,疳则变成龋脱。”详齿龋条。

  • 干血

    瘀结凝固之血,即瘀血。《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

  • 皇甫谧

    【生卒】:214~282【介绍】:魏晋间医家、文学家。字士安,幼年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中年患风痹症,由于讲究服石,致身体极度瘦弱,辗转床侧,甚至一度有自杀之念。后曾专心攻读医

  • 番椒

    见《群芳谱》。即辣椒,详该条。

  • 扶正祛邪

    扶正是扶助正气,使正气加强以消除病邪。祛邪是驱除病邪,目的也是为了保存正气。临床运用时,应根据正邪盛衰的具体情况而采取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或攻补兼施。扶正祛邪通常是针对正虚而邪稍衰的病情,以扶正为主、祛

  • 绣球草

    见《云南中草药》。为绣球防风之别名,详该条。

  • 华佗外科

    书名。见明·殷仲春《医藏书目》。卷数不详,已佚。

  • 升丹

    出《药籢启秘》。为三仙丹之别名,详该条。

  • 阳气盛

    ①阳气偏盛出现的热证。《灵枢·淫邪发梦》:“阳气盛则梦大火燔焫。”②阳气旺盛。《灵枢·口问》:“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 揭唇

    出《灵枢·本藏》。谓:“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揭者,高举也(《说文》)。即用唇的所见估计本脏“脾”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