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

证名。指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病证。该证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①厥阴病证型之一。亦即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参厥阴病条。②指下元虚寒,导致阳气上越之证。《中医临证备要·上热下寒》:“足胫寒冷,而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系下元虚寒,阳气上越,称做‘戴阳’,为虚脱证候之一。急用白通汤回阳。”参见寒热错杂、戴阳条。

猜你喜欢

  • 足牮法

    正骨法。适用于肩、髋关节脱臼的整复。见《伤科汇纂》卷一。又名足蹬法。以左肩关节脱位为例:令患者仰卧,医者面对患者坐于伤侧,将左足跟置于患侧腋窝内,双手握左腕,配合足牮对抗拔伸,使其复位。

  • 任元受

    【介绍】:宋代医生。字尽言。精于医,生平欠详。

  • 老鹳嘴

    见《东北植物药图志》。为老鹳草之别名,详该条。

  • 疳病攻眼症

    病名。见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即小儿疳眼,详该条。

  • 唐大烈

    【介绍】:清末医家。字烈三(立三)。江苏苏州人。曾任典狱官,并为狱中犯人诊病;仿效康熙年间过绎之所辑之《吴中医案》一书,将江浙地区40余名医家的文章约百篇汇集起来,其内容包括医学论述、专题评论、验方、

  • 窦材

    【介绍】:宋代医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任武翼郎官职。其所编撰之《扁鹊心书》(1146年),共3卷,内有用中药麻醉的方剂,是现存以曼陀罗花为麻醉剂之最早纪录。

  • 五脏六腑图说

    书名。1卷。清·高思敬撰。本书用白话文将脏腑的形态,对照《内经》、《医林改错》以及西医的解剖图形分别绘出对照说明。在中西医有关解剖学的合参方面作了一些初步尝试。书后附有五脏药性补泻温凉歌、三百六十穴歌

  • 余涤凡

    【介绍】:见余奉仙条。

  • 谵言

    出《素问·厥论》。即谵语。详该条。

  • 释住想

    【介绍】:见胡慎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