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四川中药志》。为香椿子之别名,详该条。
《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十五号明夷方。细辛、大黄、枳实、厚朴、麻仁、青皮、桃仁(去皮尖)各等分。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一至三钱,淡姜汤稍冷送下。治痧,大便干结,气血不通,烦闷壅盛而昏沉者。
病名。见《圣济总录》一百十六卷。殠,“腐气也”(《说文》)。即口臭。详该条。
郁结不舒。《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薰之。”
病证名。《张氏医通》卷八:“气轮努胀,不紫不赤,状如鱼脬,乃气分之证,金火相搏所致。不用导,惟以清凉自消。”即状如鱼胞,详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即刺蒺藜,详该条。
眼科病证。出《审视瑶函》。俗名白眼。多由肺阴不足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亦可因湿热蕴结,火伏气分而发。本症眼无明显外证,“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审视瑶函》)。治法:养阴清热,可选服养阴清
证名。指胁痛偏于右侧胁肋处。出《素问·咳论》。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参见胁痛、两胁下痛、脾咳各条。
运气术语。以十二支分主六气,则卯酉主燥金之气。《素问·五运行大论》:“卯酉之上,阳明主之。”所指即为阳明燥金。
【介绍】:战国时医家。详见子阳条。